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民俗文化 >

常州立秋的习俗(2)

时间:2018-08-06 10:32来源:未知 作者:陈立仁
七夕节在常州民俗中有丰富的内容。看巧云是其中的一个。民间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天空中云彩变幻多姿,有的象虎豹兽禽,有的象菩萨神佛,有的如山岭

    七夕节在常州民俗中有丰富的内容。看巧云是其中的一个。民间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天空中云彩变幻多姿,有的象虎豹兽禽,有的象菩萨神佛,有的如山岭峻峭,有的如楼阁巍峨,奇妙且神秘,引人遐思。于是,人们把这云彩称为“巧云”,并与“乞巧”联系在了一起。说是在七夕夜月亮升空时,看月轮周围是否有彩云出现,看到彩云人就巧,否则就笨。据说,抬头能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云彩的人,就能在瓜果架下听到他们相会时说的脉脉情话。再一个是吃巧果。巧果是应节食品,形状呈腰子形,主要的用料是面粉、油酥和糖蜜,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宋朝时,七夕时就有巧果出售。民国时期,常州一些茶食店在七夕销售巧果时,客人购买满一斤,店家就送一对身披战甲,号称“巧果将军”的如门神般的面粉人偶。相传女孩子在七夕吃巧果时,要一边吃,一边默念“吃巧”,在常州话中,“吃巧”和“乞巧”谐音。这样,长大了就是一个会当家,会做事,还会裁衣织衣,纳鞋做垫,绣花剪纸……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巧妇”。老人们会带着孩子边吃“巧果”边教背常州童谣“一螺巧,二螺笨,三螺拖捧头(挨打),四螺不识字,五螺富,六螺穷,七螺挑糞桶,八螺做长工,九螺骑白马,十螺坐官船”,祝愿孩子们聪明伶俐,长大了有出息。对女儿们来说,吃巧果前,还要拜星穿针、投针试巧、蛛网乞巧。拜星穿针,就是在庭院中点上香烛,摆设巧果等茶食和时令水果祭供,向双星礼拜,然后在月光下以丝缕等穿针孔,以此来看是否能“得巧”。说是三穿能过的,就是得了巧。投针试巧,就是一只木盆里装满水,这水还必须一半是井水一半是河水,叫“阴阳水”,或叫“鸳鸯水”,放在房间里,傍晚时将一根缝衣针(常州人叫“现显”)或细草投入水中,使之浮在水面,看针或草在水底的投影像什么形状,以此来验定巧拙愚智。如成云物花头鸟兽影,成鞋及剪刀影,就是乞得了巧;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就没有得巧,是拙愚征状。蛛网乞巧,蜘蛛能吐丝结网,是昆虫中的“能工巧匠”,所以有以看蜘蛛能否结网来占验能否“得巧”。这种占验方法简便,只要在七夕前夜捉一只蜘蛛放到盒中,到七夕晚上开看,结了网,就认为是得了巧。网结得密,得巧就多;网结得稀,得巧就少。

    七月十五中元节放河灯。中元节,是一个把道、僧、俗三界的有关内容杂揉在一起后所形成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会”,民间称“七月半”,也称“鬼节”。说是地府从农历七月初十就大开“鬼门关”,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可以回到阳间与生前的家人共聚,故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节”,常州有“七月半,鬼乱窜”的俗语,于是,民间就有了“过七月半”的习俗。

     民俗“过七月半”,是以“拜祭祖宗,慈悲施赐”为主题,但其中却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和历史文化韵味。常州的“过七月半”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还很兴,是与过春节、清明一样隆重的。常州地方上家家户户都会摆设供桌,为祖先烧香、上供、叩拜。在七月半祭祖前,有的人家还在七月十二夜“接祖宗”。接祖宗时,除供茶点外,还供瓜果等物。

     “过七月半”正式拜祭祖宗的仪式,是在七月十五当天,一般从上午9点左右开始,张香点烛上菜倒酒到吃饭送行烧白钱纸等祭祀物品,12点前一定要结束。仪式中,焚香不能断,要及时点;腊烛不能点第二次;主菜是“三荤三素”,加祖宗生前喜欢吃的菜蔬。“三荤三素”就是公鸡、鳊鱼、条肉、豆腐干、百叶和豆斋饼。“三荤三素”烹制要求公鸡整只清蒸,鳊鱼白煎,肉要红烧,豆腐干、百叶、豆斋饼都是要油煎的。其他菜肴,每家就不尽相同了,供的菜只要是单数就可以,但摊面食茄饼是不能少的。茄饼,是以面粉调水成糊,面皮是圆形的,薄薄的,用面粉做成,在锅中摊成面饴,到时包上馅,放平底油锅里“熯”(油煎)成金黄色,类似半个月亮。馅心是茄丝和肉米,经而成的食品。茄饼要做两种,祭品用的只能用茄丝做馅,如果是给一般人吃的,其他素的、荤的、甜的馅都可以;“三荤三素”菜要一次上,其他菜肴可以分次上;酒可以随时添;饭一定要吃半个小时以上;面食茄饼要在“三荤三素”菜上后其他菜肴上前端上去的,不能太早上也不能太晚上;烧化白钱纸时,也有人家烧化“经”的,烧的“经”要是在此之前到庙宇庵堂请法师吟诵的地藏经、心经、往生咒等经,请回后要用黄钱纸做“经皮”包好才能烧化。烧“经”的目的是让祖宗在地府能平安生活或早日得到超度。仪式过程中,每一程序都是要跪拜磕头的,不能忽略。仪式结束后,烧化祭拜物品是要到村中卞庄庵前烧化的,烧化前先用白灰在地上画个开口的圈,圈口要朝着卞庄庵庵门,把祭拜物品放在圈子中央,才点火烧化。说是这样可以避免无后代的“孤魂野鬼”来抢夺“钱财”。烧化完祭拜物品,整个拜祭祖宗仪式也就结束了。一进农历七月,虽说从初一到十五可以任选一天祭拜祖宗,但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人家都要看黄历,选择适宜祈福祭祀或者大吉大利的那天,如那一天黄历上写着“诸事不宜”,那么这家人家是不会摆设祭供的。

     “过七月半”除了祭祖之外,还用种种方式来追荐、超度孤魂。因为传说地狱开门,群鬼一起外放,有家的可以回到家中享受祭祀,无家可归的是在野外游荡,因此要对他们给予关照,不然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因此在七月十五前一天的夜晚,家家就用锡箔折锭,用白钱纸托着,沿路焚烧,俗称“结鬼缘”。在清代常州人洪亮吉的文章中有“年年岁岁祈无疾,自信今朝鬼缘结”的句子。

    七月十五的节俗活动中,还有一项是“放河灯”。太阳落山,天还未黑,人们就开始到住家附近的河边去放河灯。简易的,有用破碗、破灯盏做的,也有用硬纸做的,在中间粘上一小段蜡烛桩桩点燃火,就是一盏河灯。高档的,有用纸糊篾扎或用丝绸、彩纸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或用灯草做灯芯,点燃后就可以放到河里,任其漂流。常州人将放河灯视为一种善举,说是可以让那些迷失在旷野里的孤魂野鬼,在河灯的照耀牵引下,平安地漂渡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因此,放河灯时,寺庙里的僧人会穿上法衣,敲响铙钹,到河边双手合十叩首诵经念佛;民众中的善男信女们也会随着僧人念诵:“七月十五放河灯,红纸小船寄心情;水上放灯有明亮,水里干净民放心;盏盏河灯祈保佑,一年四季都太平。”

     常州“过七月半”的民俗,无论是“拜祭祖宗”的仪式,还是“放河灯”,都是寄托对已经逝世的亲人的哀思,更是一种悯怀苍生的慈悲情怀。

     常州立秋节气期间种种民俗,释放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人们祈求身体健康、驱邪消病、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给这个岁时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