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
金坛小南门外的顾龙山,高不过25米,大不过500来亩,凭靠自身的灵气和仙气,林翠竹茂,佛塔寺宇林立,周边河荡纵横,水光山色辉映。明代进士王樵称这里的景观属顾龙山特有,可与济南华鹊山媲美且略胜一筹,并在他的《顾龙山赋》中,留下“莫言山小如一拳,华不注山亦超然”的赞誉。 顾龙山千年不朽,得益于历代显臣墨客游览时留下的赞美诗文。公元1356年3月,朱元璋攻下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应天府成为立足之地,金坛便显现出特殊的战略地位。全国未统一,元朝皇帝还在大都(北京);上江陈友谅、下江张士诚及方国珍等反王诸侯(农民起义军)都居其要。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命徐达分兵攻占金坛,徐达攻占县城后,朱元璋登上城南的顾龙山,遍览形胜,意得志满,即兴赋词一首:望东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凤竹姗姗。尘不染,浮生九寰,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这首古乐府情真意切,把烟云山寺描绘得精妙绝伦。等朱元璋做了皇帝执掌起天下,“攀龙附凤”、“溜须拍马”者突然多了起来。在金坛征战时,民间有“枪架桥”、“困龙桥”等传说,臣民生怕有人瞧不起昔日的“放牛娃”、“小和尚”,编造出诸如“朱洪武放牛”、“朱洪武扫地”等神话,证明其是“真命天子”。朱元璋光顾过顾龙山并留下词一首,后人将其制作成“御碑”修建成“碑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据《金坛县志》载:“御碑”和“碑亭”的始建者是刘美这任知县,但也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应是刘天和这任知县。光绪金坛县志卷四、卷五中“职官志”对刘美、刘天和作了这样的介绍:“刘美,字实甫,四川成都人。甲戌进士,神宗万历四年由陕西洋县调知金坛。和易清真重文学,优其廪饱浚田之淤,殿者赋役顿清,监修县志,著劝民手钞士民爱之性,至孝公余之暇奉老母,惟谨有训,必行即莅事至乙夜必挈壶侍饮述,一日所行事母尽欢乃罢,每日无间,坠户部主事”;“刘天和,字养和,湖广麻城人。前尹刘训孙,正德十年由进士任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劾内臣不法,谪丞金坛,寻升知县。清节夙成凤裁素著,择官宦乡贤之祀,而人服其公,立彰善瘅恶之榜,而人服其当。修志书,设弊册,置义壕冢,复龙山书院及建昌都圩二闸,而士民亲其贤乐其利,甘棠之颂,至今不忘,历兵部尚书。”两位刘大人口碑不差。 朱元璋当初肯定没想到,顾龙山因他的光顾,后人会制作“御碑”修建“碑亭”,也不会想到“御碑”和“碑亭”兀立山头数百年,历史沧桑兼风雨冰霜,“碑”时隐时现、“亭”倒塌重建而弄不清当初的制作者。其实,“乌龙叠翠”作为金沙八景之一而闻名遐迩,跟朱皇帝和“御碑亭”并无多大关联。顾龙山有宝塔禅寺、圆通庵、吕祖庙这些名胜,自然成了游客向往的去处。这里水分适宜、土壤肥沃,翠竹长得茂茂盛盛、层层叠叠,鸟鸣其间,整座山整片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大自然阴柔之气和阳刚之美融为一体,又怎能不楚楚动人? 有了朱元璋这首词,有了“御碑亭”这样一件文物,把它开发成旅游资源,顾龙山当然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2004年10月,“御碑亭”在各界人士的倡导下重建落成,其基座高出地面2米,有3间房基大小,房基上砌有砖墙,四周留有1米来宽的回廊,正南设有11个台阶,上面是块约30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上正面有门,门额上嵌砌着砖雕横额,上书“御碑亭”3字。 从这个层面上说,朱皇帝确实对顾龙山“皇恩浩荡”了一次。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