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千年古迹新坊桥

时间:2014-07-08 13:10来源:未知 作者:陈知义
如果单看桥名,人们会以为这是一座新建不久的桥梁。其实,这座桥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已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

 

 

       如果单看桥名,人们会以为这是一座新建不久的桥梁。其实,这座桥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已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

  常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作为季札的采邑开始,两千五百多年间,经历着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大家知道,直到三国时期,常州还仍旧只属于边缘地区,偏离当时中国发展的中心。人口稀少,“火耕水耨”,生产方式相当落后。

  永嘉五年(311),北方的匈奴攻陷西晋的京师洛阳,晋怀帝被俘,王公士民被杀3万余。中原一带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当时的江南却因地属偏远,则相对安定。民谚有道:“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尚康乐”。于是,有钱的皇室世族纷纷过江避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谭其骧先生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和《简明中国移民史》中说,这次中国人口的南迁浪潮,从西晋永嘉年间(308-313),到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移民总数约90多万,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达到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当时北方人口每8人中就有一人南迁,而南方人口中每6人中就有一人是从北方迁来。也是据谭其骧先生的考证,在南方各地中,江苏接受的移民最多,约26万。江苏接受移民的地区则以晋陵(常州)为最。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规模则必然要随之扩展。宋代以前,我国城市的格局大体都是坊市制。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市则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坊市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居住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这种制度至迟在西周时就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逐渐形成,到汉代则进一步完善。坊市的布局比较规则齐整,如北魏时的洛阳,城市已经形成棋盘式的格局。到了唐代,则更根据城市的等级规定不同城市建立坊区的数目。如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103坊,扬州、苏州60坊……坊、市不但要严格分开,而且坊还用围墙圈起,坊门按时启闭。好比现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居民小区。

  大量人口涌入常州地区,便必然要展拓郡城,形成新的居民区。那时,靠近这一段市河,一定出现了新的坊。而为了解决市河的阻隔给新坊区居民带来的不便,于是便在此建了桥梁,并顺理成章地命名为新坊桥。但究竟是什么坊,却无可考。因为常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宋代的《咸淳毗陵志》,其成书年代和建新坊桥的年代已相距近8百年。在宋代这部方志卷第三“坊市”部分,记录了当时常州23个坊的名称和位置,其中与新坊桥有关的,只有“兴仁坊在新坊桥西”,“慈孝坊在新坊桥北”。至于现在桥南侧的椿桂坊,则与新坊桥不会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这是因宋代的张彦直父子一门出了五进士,堪比五代时窦燕山的“灵椿丹桂,五子登科”,所以郡守为其立“椿桂坊”牌坊,并将其所居之巷也以坊名。

  中原士族的大量南渡,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新坊桥是一座石级单孔拱桥,远观桥影映水,拱环衔接,造型古朴,十分优美。近看其上部用条石起拱,下部也用条石筑墩,桥底还是用条石砌成反拱,显示出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现桥长35.02米,高8.6米,桥面宽5米,南北面是各近30级整齐的石阶。新坊桥从始建至今的将近1500年间,虽历经整修,但原貌犹在。元皇庆年间(1312-1313)曾重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重修,桥上曾竖有《重修新坊桥记》。民国初,邑绅杨文照出资重修桥面。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桥面拦石、望柱、石碑全被当“四旧”推入河中,现存桥拦为1975年所修。1982年和平南路拓宽时,再次整修。1986年桥面栏杆、踏步又全部用花岗岩重新修整一新,桥中央两侧的护栏上现有周子青书石的《重修新坊桥碑记》。桥下北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醒目标记碑,提醒我们要珍惜这千年历史的遗存。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