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梁帝轩里故事多

时间:2014-07-17 14:00来源:未知 作者:章公台
常州淹城宝林寺,经五年整修,楼阁林立,殿宇恢宏,梵音缭绕,巍峨壮观。梁帝轩为纪念1486年前始建宝林寺施主南朝梁武帝萧衍而建。

     常州淹城宝林寺,经五年整修,楼阁林立,殿宇恢宏,梵音缭绕,巍峨壮观。梁帝轩为纪念1486年前始建宝林寺施主南朝梁武帝萧衍而建。轩内供奉中国历史上这位唯一的“菩萨皇帝”。梁帝轩为宝林寺的新作,它的开光为中华寺院文化添上一卷新章。

  (一)

  萧氏祖籍山东兰陵。晋时南迁,择居武进万绥,公元479年,南朝宋亡,萧道成建齐称帝,齐首尾23年,经七帝。公元502年,萧衍废齐和帝,称皇,改国号为梁,史称梁武帝。梁朝先后四帝,历时56年,公元557年为陈所灭。

  萧氏齐梁前后78年,帝王十余位,唯梁武帝在位48年,享年85岁,为南朝有影响的一位君主,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寿命超过80岁的四个皇帝之一,同大周武则天、宋高宗赵构、清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可相提并论。在位岁月之久,在秦至清230余位帝王中,仅次于康熙、乾隆,列居第三。

  (二)

  萧衍贵为天子,其实他首先是个文学家,其次是佛教徒,最后才能算皇帝。据传他自幼聪慧,5岁可背《论语》。史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梁武帝:本是一个擅长文学与博通众学的大学者,又是释、道、儒“三教同源”论的创立者与“三教圆融”和平共处的引领者,更是一位广建寺院、铸佛塑像、供养僧尼、诵经译经、大兴佛教的践行者,最后还是一位痴迷到“龙椅不坐坐蒲团”,于527年、529年、546年和547年一连四次舍身入空门的“菩萨皇帝”(每次由朝臣花巨款将其赎身回宫)。

  梁武帝奉佛教为国教,促使佛教迅速发展。就建康而言,东晋时仅有佛寺37所,梁武帝时累增到700余所,境内大小佛达2846座,僧尼80余万。唐朝诗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梁帝时代的写照。佛教于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从印度来至中国,经几个世纪磨合,终于在南朝梁帝时代登上顶峰。梁帝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和丰富中土佛教文化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

  萧衍称帝后,一来不忘祖籍,二来对养育萧氏家族的武进表达感恩之情,于是将武进更名为兰陵(俗称南兰陵)。他还下诏免除武进三年赋税,以示殊爱。他在登基25周年之际(527年)改年号“大通”,开始在小河万绥、滆湖之滨、淹城西郊,兴建吉祥寺、慧炬寺、九龙寺和宝林寺,其中宝林寺为最,并在此首供“赤脚观音”和“施药观音”。前者弘扬传说中“观音赤足造滆湖”为民排涝的业绩,后者感恩于“观音进淹城梦授茅庵无为禅师进京救治梁太后”的功德。

  印度达摩祖师来华传教,时值南朝,梁武帝在建康江边会唔,论法交谈,不契而散。传说达摩在江边借一捆芦苇渡过长江。当天梁帝归途,遇有老人挡驾,诉说官吏执法不公,对权贵无限宽宥,对平民异常严峻,为此跪求皇帝给百姓放条生路。据说梁帝若有所悟,不久就在淹城宝林寺外开挖一条护寺河道,名为宝林河,引淹城三河之水,供善男信女“放生”之用,同时又种上芦苇,以此作为对那位当道挡驾老者的反馈,以及对达摩禅师“一苇渡江”的永久纪念。

  (四)

  梁武帝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观念开放,业绩累累。佛教自西汉末年进入中国,处处恪守印度版本,因此同中土文化发生碰撞,例如外来观音,身现男相或非男非女相,而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慈大悲观世音,却是一位温柔慈祥、秀丽可爱的母亲形象。经东汉魏晋几百年磨合,随着众多女子的信佛和帝后王妃们的皈依佛门以及庵堂尼姑的蔚然成风,女性观音终于在南北朝时期出台亮相。

  萧衍按照国情迎合人心,大铸女相观音,声势浩大地将其请进佛门,升坐佛殿。梁武帝在观音本土化乃至佛教中国化的这场变革中,功垂史册。

  (五)

  萧衍从小多情显贵,后来人们将女子所恋的男子称为“萧郎”。这个出典来自:唐代诗人崔郊姑母家有位婢女,生得花容月貌,暗恋崔郊,后来却被卖给显贵人家。有次婢女外出,与崔生邂逅,崔百感交集,写下《赠去婢》一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成为千古名句。

  萧衍40岁信佛吃斋,不进酒肉。他进入佛教后的第一道法令,就是禁止和尚开荤食肉。从此中土僧尼,一律素食成为清规。50岁后不近女色,致使后宫美后娇妃望断秋水怨恨不已。佛教进入中国,有神与无神之争逐步升级。南朝“有神论”总代表梁武帝授意宰相萧子良与“无神论”学范缜论战,企图击败对方,结果反被“无神论”占了上风。身为朝臣的范缜接着发表《无神论》,针对佛教,全盘否定“有神论”,同梁武帝大唱对台戏。梁帝为了面子,组织64位“有神论”高手发表75篇论文围攻《无神论》,论战结果又被范缜一一驳倒。萧衍气急败坏,公开声称范缜“违经叛道”、“妄作异端”,敇令其“言语可息”。谁知范缜不买皇帝的账,依然辩摧众口。梁帝无可奈何,只能派专臣去同范缜商量,以官晋“中书郎”来换取他的退让。范缜断然拒绝,宣称决不“卖论取官”。至此,梁武帝实属无奈,只好偃旗息鼓,以败北结束了这场论战。萧衍虽为专制皇帝,但没有将学术讲台当做政治舞台,后来不仅没有报复,仍然以才重用,让范缜官至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萧衍皇帝,始终恪守儒家之“仁”,不失学者人格和君子风度,终被唐朝贤相魏征美誉为“仁主”。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