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诗人感知当欣慰—兼忆黄仲则故居的发现与保护(2)

时间:2014-11-04 09:36来源:未知 作者:陈 弼
关于两当轩的发现,要感谢一些老先生的指点和《浮桥黄氏宗谱》的导引。两当轩在哪里?岁月沧桑,多年来竟湮没无闻。据黄逸之《黄仲则年谱》记载,

  关于两当轩的发现,要感谢一些老先生的指点和《浮桥黄氏宗谱》的导引。两当轩在哪里?岁月沧桑,多年来竟湮没无闻。据黄逸之《黄仲则年谱》记载,黄仲则“居白云溪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我曾数次到市区白云溪访查,没有找到他的故居。后来,一些老先生向我提供线索:常州黄家主要在马山埠。1956年元旦,我又走访了与白云渡西侧毗连的马山埠。从巷口黄宝坤的小杂货铺,问到90号黄氏宗祠,在祠堂里翻阅《浮桥黄氏宗谱》,终于看到黄仲则的大名:黄景仁,并从世系查到其六世孙黄葆熙、黄葆树等,由此找到巷内86号是黄仲则故居。黄仲则故居与黄氏宗祠是近邻,均位于马山埠浮桥北堍。黄仲则题赠洪亮吉诗中说:“君家云溪南,我家云溪北。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可见早年浮桥下是白云溪的西端,后来这一段河道被填没,改为陆地。

  马山埠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巷内有七八户姓黄的人家。黄仲则故居大门朝南,前有照壁,大厅两侧有厢屋。黄葆熙先生向我介绍:“父亲黄芹香在世时说过,这里西侧的厢屋是仲则公居住过的处所,别名叫‘两当轩’;还说仲则是双瞳,看书过目不忘。”“两当轩”是两间低矮的平屋,赭色的弧形天花板已灰暗不堪,一间的屋门是四扇老式蛤蜊格长窗,屋内光线黯淡。屋前小天井里植有桂树、木瓜等,都已长出院外。黄仲则对自己的陋室“两当轩”有过真切的描述:“天留隙地位方床,竹作比邻草护墙。四壁更无贫可逐,一身久与病相忘……”(《偶题斋壁》)。又在其《夜雨》中云:“三间老屋瘦木架,狂风刮瓦天漏罅。”“睡梦惊起如倾盆”,“衾绸半湿如凝冰”。从大门进去到后面天井,地势渐高,有四处石级,旧时端午节白云溪龙舟竞渡,登上这里最后的石级,可见大门前河上龙船的“五鹤朝天”。这些房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

  黄葆熙先生引领我走进大厅后东边的房屋时,迎面看到有一大堆木版堆在屋角。承黄葆熙告知:这是光绪二年重刊《两当轩集》22卷(6册)的刻版,共240余块,抗日战争前,常州日新印刷所拿这套版子印刷过,十分畅销。我立即将寻访到两当轩和见到这套木版的信息,向时任常州市文化处处长的钱小山报告,他喜出望外。不久,这套木版由仲则公后裔赠给了常州市博物馆。

  黄仲则故居的保护

  至于黄仲则故居能得到保护,特别要感谢两位同志,一位是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职工蒋昌,一位是常州市委副书记李云华。“四人帮”粉碎后,1979年7月8日,蒋昌致函常州报,并附其在文革前抄录的刊登于《新民晚报》的《访黄仲则故居》(署笔名:南石)。他在信中说:“附文录自约1961年9月前后的上海《新民晚报》,因系剪辑,未注明日期。此文所述是常州史迹,年长日久,不阅文史,渐为人忘。黄仲则诗甚为有名,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清代文学中亦曾论及。黄仲则故居自记者南石撰文至今亦近18年了,历经人事变化,不知还能得到有关方面重视与修缮保护否?”他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以保护,供中外人们参观,并建议再版《两当轩集》,供人们学习与研究。南石系本人笔名,当年我看到蒋昌的来信与附文后,随即发了《参阅材料》(第12期),全文刊登蒋昌的来信与《访黄仲则故居》一文。当时分管文化的常州市委副书记李云华看到报社的这份内参后,立即批示市文化部门采取措施妥善保护黄仲则故居。1979年秋,两当轩门口悬上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木板,写明两当轩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木板改为石板,以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嵌在小木门南侧一堵斑驳粉墙间。新世纪初期,常州市政府拨款修缮黄仲则故居。2005年5月,修复工程竣工,黄仲则故居终获妥善保护,供人们凭吊瞻仰。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