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贺忠贤不久前转来由中医师张荣渡早些年送给他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端印有“热烈欢迎上海一医姜春华教授来常州作报告合影留念”(“一医”原为尊称“名医”,因姜教授一再谦逊叮嘱而改)字样,时间是1978年1月20日。合影者共12人,分两排,姓名标注在照片下面。 记得姜春华年岁七十左右,是上海名中医、名教授,中国中医学会秘书长,全国人大代表。照片上前排左四为姜教授,市中医院当时的领导佟斌(前排左五,照片说明误作“董斌”)和羊淇(前排左二,照片说明误作“羊琪”)奉陪左右,另外几位分别是市中医院的医师屠揆先、钱育寿、张志坚、邓国刚,还有巢伯舫、许子平、周玉麟、董中华、张荣渡,他们大都是当年较有名望的中医师。能聚集一起并留下影像资料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那是当年由复院后的市中医院作为东道主,在姜教授向全市中医界作学术报告后的晚上设宴招待,上述12人参加并合影留念。我参与其间颇多感慨,曾作七律“赠名中医姜春华教授”席间面赠,他接阅后表示感谢。诗是这样写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日高龄不足奇。 四害清除枷锁砸,百花齐放露华滋。 开怀畅饮千杯酒,妙手成春一代医。 讲学常州多教益,攻关夺隘展雄姿。
如今,这张老照片中的名中医大部分已故去,令人哀思和追念,并引起我对当年参与恢复市中医院往事的回忆。 我作为“文革”中打倒的“走资派”被下放溧阳,1976年夏被常州市委组织部调回常州正待安排工作时,拜访了时任市卫生局局长的初茂昌,得到他的赏识,安排我去负责筹备复建市中医院。 常州市中医院开创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是驰誉常武地区,甚至在大江南北也颇有名望的中医院。因为当年医院汇集有医术高超的名中医师如屠揆先(人称屠半仙)、程培莲、朱晓謌、程雨生、赵新华等,钱同高、朱普生、吴卓耀等名医是否也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们都有子女或学生曾在中医院行医。而常州市中医院更是“医冠吴中”的“孟河医派”的重要传承基地之一。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医被荒唐地视为“四旧”,一些老名中医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戴高帽游街示众。市中医院医师及员工有的被下放农村,有的调去市一院、二院,也有少数自行改了行。市中医院遭到了灭顶之灾。 “文革”后期,在广大市民积极呼吁下,复建市中医院的工作摆上了议程,并成立了领导班子。1976年夏,先由市中医院老人马于光同志率五六个人,在市卫生学校第二廗一间房子里进行筹划,我去后增加了力量。不久,市卫生局又派曾任市一院党委书记的佟斌来领导,这样以佟斌为主,由我及于光三人为领导小组正式开展工作。我们仨首要的工作是选择一个临时性的院址,只要能开展门诊就行。经市卫生局与市教育局协商,最后选择在卫校西边,与一院仅一墙之隔,原为庙宇,后为某中学的场所作为临时院址,学校则搬迁到另外的地方。 该处头廗三开间兼有阁楼,二廗、三廗、四廗是正规的五开间房子,五廗的房子则较为低矮。从头廗到四廗中间一间是直通的过道。一共五廗房子中间有四个天井。这样一个旧庙宇,长年失修,破旧不堪,但是房子还不少,作为恢复后的市中医院仅仅开设门诊还是勉强可以的。 整修一番后,我们通过市卫生局、人事局,把原中医院还健在的中医师、能行医的原中医师的子女、中医院老员工以及中医院中药厂的老人马陆陆续续地调进,并从返城知青中吸收了一批人。新招的知青除一部分分配干后勤工作外,有的女同志培养做护士、化验员,有的男同志分配到药厂、配药处做学徒,文化较高的则配备到名医处做学生,如骨伤科的王尔后来成了骨伤科有名的医生。 与此同时,逐步购置了X光透视机、B超、注射、化验、诊疗、针灸等医疗设备。头廗后天井东端添盖两间简易平房作为注射室,中间偏西处搭建了一个遮棚,设置木长条靠背椅,作为病人候诊休息处。根据各医科人数及设备的需要,二、三、四、五廗每间用木板分隔成若干小间。为了健全行政工作,设置了办公室管人事,还有政工科、医务科、总务科、药厂、配药处等,配备了中层干部。全院由佟斌统一领导,兼管人事、总务科;羊淇分管办公室、部分人事及政工科,开展学习等;于光分管医务科、药厂等。院领导及办公室、政工科安置在头廗三开间阁楼上办公,办公室、政工科由李燕南等同志具体负责。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