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前黄杨家与教育

时间:2015-03-18 11:38来源:未知 作者:杨金达
明清时代,前黄杨家是著名的鼎食之家。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杨氏科举之盛,甲于里中。”“四世五翰林,两代鼎甲为海内盛事。”说的就是前黄杨家。

      明清时代,前黄杨家是著名的鼎食之家。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杨氏科举之盛,甲于里中。”“四世五翰林,两代鼎甲为海内盛事。”说的就是前黄杨家。明清两代,从前黄杨家走出12位进士,其中有一位状元杨廷鉴、一位榜眼杨述曾;走出28位举人,其中有两位武举人;走出7位翰林;还有186人入读太学,其中国子监生16人。在全国颇有名望的有:明末状元杨廷鉴、奉旨参与《明史》和《大清统一志》编撰的杨大鹤、奉旨编写《明鉴纲目》的杨椿、奉旨参与《康熙字典》和《佩文韵府》写作的杨祖辑、奉旨担任《通鉴辑览》总撰官的杨述曾等,还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书画家。前黄杨家真可谓人才辈出。

  一个地处农村的家族何以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这与前黄杨家一向重视教育有关。前黄杨家始迁祖杨士英在南宋绍定年间从江西迁到前黄后,一直秉承祖训,坚持“耕读传家”,一面开垦荒地,一面督促子孙读书,并在族谱的《家规祠规》中作了严格的规定:“凡生子,弥月即向宗祠报明,至八岁入小学,命名登谱。”把入学读书作为“命名登谱”的先决条件,这样重视读书,在其他姓氏的族谱中是不多见的。至明朝天顺成化年间,前黄杨家在前黄里西面(现在前黄黄镇书院街附近)创建了“双桥书屋”,延师传道授业,办得十分火红。前黄杨氏族谱中这样描绘当年读书的盛况:“舍旁疏一溪,筑室于其上,题曰‘双桥书屋’,植竹木。子孙秀而能文者,读书其中。各执一经,歌声互答。夜则灯火烁烁然,水光澄泓,上下相映也。”一派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景象,尤其是那幅“灯火”与“水光”上下相映的夜读图,是如此优美,令人神往。“双桥书屋”培养了不少前黄学子走上仕途,自然是杨氏子孙为多。多少年来,“双桥书屋”一直是武南人读书求学的圣地。“双桥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前黄独特的景观,成为“前黄八景”之首,流传于民间。有诗为证:

  双桥书舍

  精舍傍溪才数楹,

  双桥正向槛前横。

  读书自古无头白,

  充栋而今有汗青。

  百世定数多士显,

  一科曾见两名成。

  登金步玉须由此,

  莫遣荒凉秋草生。

  (摘自《毗陵前黄杨氏族谱》)

  这首诗作者是谁,无从査考;作于何时,也无从查考。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朝正德乙亥之重九日,即公元1515年重阳节,杨家外孙周埙年幼时在外婆家见到《前黄八景图册》,每景皆有题咏,他熟记于心,年纪大了,怕遗忘,便据自己的记忆,写下了《前黄八景诗》。前黄杨氏重修族谱时便把《前黄八景诗》作为附录收录在族谱内。这首诗如实描绘了“双桥书屋”当时的读书盛况和科举成绩,也如实反映了前黄人读书风气之盛。

  前黄杨家的子孙一直承传着祖训,读书与耕种并重,不论家境贫富都鼓励小孩读书,家里贫困读不起书的,杨家祠堂有专门的补贴。“双桥书屋”后来改名为“三近书院”,民国初年“三近书院”由杨家弟子办成洋学堂,即前黄中心小学的前身。“三近书院”的房屋一直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前黄中心小学易地重建才被拆除。上世纪20年代,前黄杨氏子孙又兴起了一股办学热潮。1923年,杨锡类、杨木者等人在前黄东街前黄寺内,创办了武进县第四初级小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便搬至杨氏大宗祠内,更名为“前黄公学”。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徐迈进、陈枕白、储少白、傅一星和部分思想进步的教师在前黄公学任教,学校很兴旺,思想也很活跃。那时,前黄公学实际上是中共武南地区的活动中心。时任中共江苏省省委领导的陈云曾和当时的中共武进县县委书记管文蔚、县委农运部长蒋畏等来前黄公学召开中共的秘密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研究部署工作。1929年,前黄公学并入前黄小学。1925年,杨锡类、杨木者等人又在前黄街后面一华里处的景德寺内创办了景德小学。景德寺是建于唐咸通年间的古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一直是前黄杨氏捐资维修的,如明景泰元年杨氏子孙杨克盛出资修建后殿,清康熙年间杨衡山出资修建了山门,景德寺与前黄杨家的关系颇深。为了解决景德小学的办学经费,由杨浩洲出资赎回被景德寺和尚孙秉仙典当掉的100余亩庙产,交给学校管理,每年的田租收入作为学校的日常经费开支。杨锡类还率众把学校西面的杨家坟开垦出来,培植苗木,作为学校的实验田(前黄苗圃的前身)。1939年,杨锡类、杨木者等人在景德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了私立新园初级中学,上海美专毕业的杨木者主持学校工作,成为第一任校长。私立新园初级中学于1953年元旦被武进县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武进县前黄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前身。

  热心办学,重视人才的培养,是前黄杨家代代相传历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