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川公园内的唐荆川墓地,是常州市区家喻户晓的名人墓园。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又字义修,号荆川,以号行,人称“荆川先生”,武进(今常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调兵部主事。他对唐宋古文研究犹有造诣,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著有《荆川集》等多种著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他以兵部郎中督海师御敌,屡建奇功,后擢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赈灾,带病赴任,路经泰州时卒于途中。赐祭葬。崇祯年间(1628-1644)追谥襄文。 唐荆川墓地位于常州市钟楼区陈渡桥东南侧荆川公园内东南部,其地据《常州府志》载,当时属陈渡村。茔地面积达12亩(约7000余平方米),文革前墓前石碑坊墓葬坐东朝西,除坟包土墩外,墓前两侧竖有石瓮仲(石人)及石质牌坊,坊前为墓道(泥地),两侧置有石马、石兽(虎)、石羊等,两两成对。墓地遍植苍松翠柏,一片青葱,气象蔚然,成为城西南部凭吊故人的名胜之地。 荆川茔墓历史上屡遭劫难。太平天国时期,墓地遭受兵燹之灾,砍伐树林、损毁建筑,直至民国时期始重新修整。1934年,地方人士集资对墓地进行整修,并在墓地西面开河,增建“一泻桥”,桥东堍增建花岗岩牌楼,正面阴刻楷书“先贤荆川先生墓道”,背面阴刻楷书“先贤荆川先生茔墓”,上款为“有明嘉靖三十九年特赐祭墓”,下款为“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武进县县长长沙后学侯后崇监督修复,裔孙唐陀后学朱嘉禄、苏灏监造”,中间还有“江苏省政府命令修复保护,永禁樵牧践踏,采折树木”字样。牌坊两侧增置墓表石柱,墓道两侧栽树植木,从而成为县城西南一处颇具规模的名胜风景地。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常州沦陷。由于唐荆川是明代抗倭名将,曾率部督战东南沿海,多次击溃倭寇,日本人恨之入骨,故常州沦陷后,日寇就对荆川墓地及附近的陈渡草堂大肆破坏,房屋树木悉被焚毁、砍伐,至常州解放时尚未修复,几乎沦为杂草丛生的荒冢。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4月,在荆川墓地植树数百株进行绿化,景观得到了改善。1951年核定墓地范围,面积为9.8亩余。上世纪60年代初曾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是不久,在“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下,荆川墓又一次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且处置极端。当时,草地所在地的一批群众,借“破四旧”之名进入墓区,肆意砍树伐木,把一泻桥桥栏推入河中,墓碑、石人、石马等全被推翻,桥栏被拆光,墓前整座石牌坊被拆,石料移作他用,墓道前石坊亦被拆毁。更残暴的是把坟包土墩铲掉,挖开墓穴,掘出棺木,就地随意掩埋尸骨,棺椁改作房屋的门、窗、椽木之料,墓穴改成化粪池,致使荆川墓地一片狼藉。之后在墓地上建起了近20间瓦房作仓库、鸡舍饲养场及住房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常州市委副书记的李云华同志,热心常州文化、文物事业,曾过问荆川墓地事宜,并亲率时任市建委主任的洪文鑫同志及市文化局、城建局、市博物馆等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10余人,前往永红大队(荆川大队前身)了解情况,并实地察看。现场景况使众人颇为震惊。最后,在座谈会上,李云华同志决定立即着手荆川墓的修复工作,并责成洪文鑫同志协调有关方面准备。会后,由市财政部门拨款,具体修复工作由博物馆安排实施。从1980年4月开始,首先拆除违建房屋,填平粪池,然后按原样堆筑3个大坟包及圆弧形墓墙,疏浚河道、修整桥梁、修补石瓮仲、移栽宝塔松、遍植冬青、黄杨等绿化树苗,花了约4个月时间,除了石坊未来得及修建和新建外,其余基本上恢复了上世纪60年代初的景观。荆川墓于1982年3月25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由于墓地缺乏专人管理,种植的树木逐渐枯萎,加上茔墓地处农田之中,周围又无围墙护栏,四面八方都可出入,附近村民经常随意进入攀树折木,虽经多次补种无济于事,墓地仍呈败落之状。时至上世纪90年代初,市政府规划在墓地周围筹建公园,荆川茔地也划归园林部门管理,并作为公园中一大主要景点设计,从而使荆川墓地的保护与完善得到转机。自1990年始,园林部门先后在墓地周围开挖河道、重修一泻桥、补建“先贤荆川先生墓道”石坊上的坊帽,新建一座墓冢前的3间4柱冲天式石坊、铺设花岗岩墓道、墓道两侧装设景观灯、土坟包周围砌石壁,墓周搭建石驳土平台, 墓茔周围改建花岗岩石弧形围墙,墓地遍植黄杨、冬青、垂柳等,经过三年多的一系列整治,荆川墓地现已成为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的规模较大、清溪环流、绿树成阴、鸟语花香而又庄严肃穆、蕴含历史文化的常州名胜风景。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