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蒹葭庄的兴废

时间:2019-02-21 11:21来源:未知 作者:郑燮贤
在今三桥头和白荡之间,明末清初曾经有一个私家园林蒹葭庄,它的兴废仅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令人感叹唏嘘。

     在今三桥头和白荡之间,明末清初曾经有一个私家园林蒹葭庄,它的兴废仅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令人感叹唏嘘。

     蒹葭庄的建造者、主人名吴兖(1573-1643)字鲁于,生于明代万历元年癸酉,卒于崇祯十六年癸未,享年七十一岁。他是明代名臣吴中行的第六子,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中了举人,三十二年甲辰(1604)会试没有中式,只是副榜。按照明代的制度,会试的副榜也是可以做官的,分配到地方担任教职。但是吴兖不喜仕进,就在家过着文士的悠闲生活,并致力于山水园林的建造。

     “余少好郊游,每至此必藉草坐,便有卜居之想。万历壬子岁,始买山而营菟裘焉。山下有白荡,几数百顷,水清冽……余因堤以蓄之,沟以环之,沼与涧以潆洄之,其延广足当其址之半。雨后山溜淙淙,注之悉受,其不胜受也,乃从石窟中放而之荡,且设版焉,以观其建瓴瀑布之势。”

     上面一段内容,节录自吴兖的《茶山草堂记》。从他的叙述可以看出,他少年时就到此地郊游,喜欢上这块地方。到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买下这块地方,准备在此养老。吴兖那时刚四十虚岁,不过古人四十岁开始筹划养老之地,也属于正常的举措。过了四年,茶山草堂落成。吴兖就写了这篇《记》。

     吴兖在《记》中主要描述了水的胜景。那时白荡有几百顷的面积,他筑堤蓄水,再挖沟环绕,低洼地和小水涧纵横交错,水的面积几乎占了蒹葭庄的一半。下雨后山水流下,溢出的水放到白荡里去,他又立版挡住,水流就像瀑布那样倾泻而下……

     可是其他人记述蒹葭庄的诗文,很少涉及到水,而是聚焦在山庄的梅花。最早描述蒹葭庄梅花的诗是吴宗达所写。因为吴宗达是吴兖的堂弟,生活在同一时代,且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吴宗达这首诗从时间上推算应写于万历年间,其时他人在常州。

                访鲁于兄山庄梅花

     长忆缘溪千万丛,美人家在蕊珠宫。

     不妨雨出还风出,无奈愁中更病中。

     翠雨罗浮频入梦,缟衣孤嶼忽开笼。

     篮舆日暮催归去,清梦依然湖水东。

     后来又有两个人写诗吟咏蒹葭庄的梅花。一个是武进董以宁,清初毗陵四子之一,他的诗是《蒹葭庄看梅》。另一个是江阴人董大翮,清顺治进士,他的诗是《春游蒹葭庄梅花谷下,三阅昼夜》。二董是明末清初人,他们生活的年代稍迟于吴兖、吴宗达。

     当然明末状元常州人杨廷鉴也写有《游蒹葭庄》诗,但由于时在秋日,他没有看到梅花。

     读二董游蒹葭庄看梅的诗句,可以品味到他们游山庄、看梅花的愉快心情,亦可以推测蒹葭庄此时尚未露出明显的破败迹象,依然十分迷人。董大翮甚至在蒹葭庄(或附近)待了三昼夜。董以宁则写“茶山曲径远闻香,柳弄新时半欲黄”,又写“隔岸频呼送酒人,百壶倾倒恰初春。”不论是赏花还是饮酒,董以宁都是感到十分惬意的。

     到了清康熙三年甲辰(1664)三月,常州府通判谢良琦所写的《蒹葭庄看梅记》,梅花虽在,但山庄却已破败,所以发出十分的感慨,由写梅花而写山庄的兴衰,感叹世间事物的沧桑了。

     谢良琦对景色的描写是:

     “行二里许,道傍林木蓊蔚,稍进,颓桓败址,中间花木竹石隐见,问之居人,曰:‘此某氏之废圃也。有梅数十株,嚮皆移自阳羡山中,岁久不知其花否。’与客试望观之,步至其处,柴门半启,有额曰‘蒹葭庄’,旧矣,白发老人者,执杖出导客。梅虽荒芜零散,迹其规模次第,犹堪想见其盛时。”

     谢良琦游蒹葭庄在1664年,吴兖死于1643年,相距21年而已。梅花虽存但荒芜零散,而山庄已成废圃。所以引起他和同游者李研斋的大发感慨,于是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

     李研斋说:

     “方主人之为是园也,计其丘壑之位置,花竹之列植,与台榭轩亭之上下,有一不经于心而索于虑者乎?其孰不欲垂之久远,而传之无穷乎?曾未数十年,而不知其何以至此也。或曰其数耶?其守之非人耶?”

     听了他们的谈话,带领他们进院的老人,一言不发,感叹唏嘘,涕泣而去。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记述。所以我企图寻找蒹葭庄如此短暂的原因何在。当我看到《吴氏族谱》的世系表,似乎有所明白。

     吴兖只有一子,名禹思。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生,崇祯元年戊辰(1628)卒。享年31岁。也就是说,吴禹思死得比吴兖还早了十五年。

     吴禹思也只有一个儿子,名守典。天启元年辛酉(1621)生,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卒。享年39岁。谢良琦去蒹葭庄的时候,吴兖的孙子吴守典已经死去五年了。

     吴兖子嗣既少且弱,要他们守住如此规模的家业,怎么可能呢?所以我说,李研斋说对了一半,“或曰其数耶”,这大概是命运吧?应该不属于“守之非人”的原因了!

     如果回顾历史,祖上创业而子孙因各种原因不能守业的又何止一家呢?蒹葭庄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大可不必为之感叹。世间万物,有兴有废,这是常理啊!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