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楼梦》,这是中国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即使在不准读杂书的“文革”期间,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四大名著”还是可以公开阅读的。而《红楼梦》又以其笔底之美横扫另外三部,造就全中国最庞大的读者群,还使“红学”成为全民参与的三大“显学”之一。如今,高考每年必考一道“红楼”题,这意味着全国几乎所有在学历教育阶段的学子都要阅读“红楼”。 读者如此浩大,隐示着“红楼”文化市场浩瀚无边、与日俱增。于是,有人建议:常州打造一座红楼大观园如何! 且慢,若说在常州搞“红楼”,就连本土人士也会拦头诘问:“常州与红楼梦有何关系?” 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员、常州市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王继宗先生通过数年的红学研究,积累了150万字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个惊世的发现,即“常州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圆结地!” 众所周知,《红楼梦》第120回中叙述,宝玉在“毗陵驿”的运河船头拜别了父亲贾政,消失在白茫茫雪原中的一座土丘后面,《红楼梦》全书以此情节圆满结束。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盛赞这一结局意境空灵,是《红楼梦》全书写得最美的篇章。 那么,小说中这一情节真的与现实中的常州有联系吗? 民国濮一乘先生所编纂的《武进天宁寺志》载有乾隆朝天宁寺方丈大晓实彻禅师的《传记》,其中写明:曹雪芹叔父江宁织造府曹大人任命其为曹家家庙南京“香林寺”住持。《红楼梦》作者又说自己“因色悟空”而成了情僧,改书名《石头记》为《情僧录》,可见全书有极深的佛学底蕴,则大晓实彻禅师为曹雪芹年幼时的佛学导师,足可无疑。 其《传记》又载,曹家于雍正六年抄家后不久,大晓禅师即被迫离开南京香林寺,来到镇江金山寺任住持,十余年后退休,常州人礼请其来常州天宁寺任住持,直至圆寂。大晓禅师到常州天宁寺时,曹雪芹为35岁。而曹雪芹是从31岁到39岁创作《红楼梦》,即《红楼梦》中所谓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恰在其时。大晓实彻在天宁寺任住持时,正当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后五年。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最后一回,便是用来纪念自己在常州的佛学导师,难怪《红楼梦》最后圆结于常州。所以,贾宝玉出家于常州,便可据此得出结论。 再看《红楼梦》的描述,贾宝玉在常州毗陵驿站向父亲贾政倒身拜了四拜,便被一僧一道夹持飘然而去的。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唯有常州的大林寺俱备“佛佛道道千年古庙”的禅机。 大林寺前身是一道观,叫登仙馆,又名冲虚观,,相传梁代有道士葛洪之弟子王八百,在庵中修身炼丹,大林寺院至今留有炼丹之井,王道士修道成仙后,乘鹤而去,不再归来,登仙庵之名由此而来。冲虚观系宋代命名,元代被毁,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少林寺高僧慧能重修寺院,由洪武帝御赐命名为大林禅寺,可谓佛道之间,重重叠叠,千年古庙,既佛又道。据此推理,一僧一道把宝玉“请”进有“双重身份”的大林寺便是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了。 后来,贾宝玉在常州众多的寺院参加佛事活动,其中在常州天宁寺居留的时间最长,他从习禅、听法、听经,逐渐成为得道高僧。宝玉长归大林寺后,深得住持禅海法师赏识器重,被赐为修篁禅师名号。自此,修篁大师正眼法藏,涅盘妙心,终成圆明清净的大觉,为常州佛学界留下了极富传奇神彩的一笔。 目前从红学研究成果来看,全国只有三座城市有资格搞“红楼”,即北京、南京和常州。至于北京、南京,为何不搞红楼,那是因为作者曹雪芹文笔巧妙,书中看不出贾府究竟在南京还是北京,“原创地是北京,原型地是南京”这是红学研究出来的,而不是作者写明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唯一写明的地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常州的“毗陵驿”。这是红楼梦主角贾宝玉行事之地,是红楼梦正文故事的圆结之地。常州雀屏中选,独占雪芹亲点恩赐。据此,《红楼梦》的大观园与宁荣二府便可复建于常州,意义超凡!(文/肖飞)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