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港桥忆旧

时间:2021-12-30 09:44来源:未知 作者:梁志方
“车桁塞勒桥洞勒—扛桥”, 当地人以这歇后语戏称港桥(港桥语音谐音“扛桥”)。港桥,笔者于此生活了10多年的故乡,已经消失了10年,而其历史文化给很多人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车桁塞勒桥洞勒——扛桥”, 当地人以这歇后语戏称港桥(港桥语音谐音“扛桥”)。港桥,笔者于此生活了10多年的故乡,已经消失了10年,而其历史文化给很多人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查1929年《武进县全图》,当年之惠化乡就有“港桥镇”标志,在道光年间之《武进阳湖县全境图》上,其“定安东乡”的“港桥”位置则标为“⟡桥”,老一代称港桥,就是常州南门外、京杭大运河支流永安河畔的一座旧街镇,也有称“港桥镇”的,如当年开信封,地址就写“常州南门外港桥镇”,寄到港桥,总收得到。港桥的标志,就是东街、横街、西街间的“大港桥”,一座有70多年历史的单曲石拱桥。称大港桥,应当是与东街巷门外东北的小港桥相对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大港桥及永安河港桥段曾为电视剧《水乡有情人》的取景地。
     港桥概念存在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港桥,就是东街、西街、横街。西街早于东街存在,据说建于清同治年间,当年市面如何,不得而知。东街建成于溥仪即位的1909年,东街建成后,港桥市面就在东街了,直至解放前后一时期曾兴盛过。今东西两街、横街均已于10多年前在拆迁建设中消失,东街存在了整100年(1909—2009)。横街在东街西头,跟永安河平行,与东街相交成丁字形。横街曾一直延伸到大港桥堍,后来桥堍那段拆除了。横街上有两座永安河的码头。广义的港桥,则包括东街周边10多个村落,当年距离东街六七华里的河姆桥、浜头上人都自称是港桥人。
     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时期,乡村区域的联络交往主要是步行,经济内涵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易、流转。港桥街的兴起,其地段位置应是一个重要原因:东为礼嘉,南有前黄,西接南夏墅,北则马杭,港桥处于数镇接壤处,又建在运河水系的永安河边。那年月,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成本低、运量大,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四通八达,具有天然交通运输优势,人流、物流量相对较大,也产生了相应的特色地方文化。港桥是个一定历史地域意义的概念,其影响幅射力超出周边的10多个乡村。
     当年,港桥东西两街,横街与大港桥是相互映衬的,形成一个整体,今天则唯余文物——大港桥。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港桥的完整度尚好,如球头望柱、方头素面柱、巧头抱鼓石及旁边的石凳,还有天盘石等都全,其后毁损就逐渐大了。
     港桥东街为规整的苏南乡镇街道,街面南北相向,3米左右宽度,长度约150米。街道路面以黄石条横向相接铺设;铺面门一律为杉木排门,早上卸下,晚上装上;房子大都为三进式两面山墙(其中也有“搭柱头”)的独立民居,墙壁为“敲斗墙”,外面泥灰抹平,有些山墙上有不少铁搭钉,为正山墙倾斜之用,后廗一般供铺面主人一家日常生活起居。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两头巷门尚存,据说当年巷门可开关,为防卫强盗打劫之设,晚间关上,可让街民安然睡觉。开街时街道铺面相向各30间,大多为店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街兴盛度已经消减,各类店面量少了,但市面尚存,店面主要是庙桥供销社的各类门市部:南北货店、布店、山地货行、杂品店、茧行、庙桥中心药店的分店,以及私营小店如饭店、理发店、诊所、铁匠店、皮匠店、竹匠店等。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港桥周边村落也会有供销社的少量“下伸店”,经营生活日杂用品,其种类、数量相对较少,而东街的生产生活用品经营规模大得多,故当时的东街,尚显示其一定的经济文化地位和活力。文/梁志方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