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孟河一镇五地名

时间:2022-05-31 14:38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孟河镇地处宁镇山脉末梢、长江之畔的古城,是当年的江防要塞,那你一定很想知道孟河镇这5个地名的来历吧,你就快来看看这些镇名的来龙去脉吧。
     常州新北区孟河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她曾拥有一镇5个地名。孟河镇地处宁镇山脉末梢、长江之畔的古城,是当年的江防要塞,那你一定很想知道孟河镇这5个地名的来历吧,你就快来看看这些镇名的来龙去脉吧。
     1、凫庄。凫(fú)庄是孟河最早的一个古称。孟河是沿江地区,70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6000年前后这里慢慢显出了一些湿地,到了5000年后这里就成了陆地,4500年前这里海平面下降了。但由于那时这里处于长江出海喇叭口外沿位置上,江潮又常常袭来,孟河人开始过起了“凫庄”的生活,就是把自己居住的房屋建成象云南一样的“吊脚楼”,房屋上面披上一些干草,江潮水涨上来了,那一座座的茅草屋就像浮飘在水面上的鸟。所以,孟河就成了一个漂在水面上的村庄,但“吊脚楼”上仍可居住人,故那时的孟河,大家称之为“凫庄”。
     凫庄这个名称从什么时候开始,谁也说不清楚,但它改为第二个名称的时间却是可以说清的,那是在汉光武帝登基的建武元年(25年),虽然,这里的人一生活在“凫庄”,但早在(公元前262)就结束了,“凫庄”这个名称却一直没有改。前262年,北方的有一位精英人物,循长江水路及春秋大运河(前485年与春秋末期,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走入了吴地,他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黄歇(前314-前238),楚国江夏人,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来江东后,曾在孟河的东山上读书,后人就将孟河的东山称为“黄山”。黄歇在孟河期间,他提倡了围垦,沿着长江的喇叭出口,一座座圩堤地围成了一个个的圩。在每个圩中再开通一些沟渠,通到圩堤旁,在圩堤上筑“水(涵)洞”,江潮水涨上来江时就引水灌溉,江河水位低时,放水排涝,建立了自来灌溉,从而使孟河东北部的滩涂圩围逐步变成了一片片的良田。黄歇在孟河创造了“圩田式的农耕经济”,为孟河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当年的孟河人也就结束了它“凫庄”生活的模式,过上了较为稳定、解决了一些生存的基本农耕生活。
     2、河庄。(又称河渎)河桩或河庄口,是孟河第2个名称。据《武阳合志》记载:西汉时孟渎一带有个七里井,即万绥东岳庙门口的兰陵桥一带。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大肆迫害刘氏皇族宗亲,刘秀被迫逃到江南一带躲避追杀。一日,他逃到现称的万绥七里井,见天色已晚,就只好宿七里井。体恤民情的刘秀了解到这里属高坑沙土地,离长江远无法引水种稻,只能免强种一些旱谷杂物,只要一遇到干旱天气就成灾,旱谷杂粮也常常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非常疾苦。即使这样,七里井的老百姓拿出仅有一点粮食来招待刘秀等一行人。第2天,在当地老百姓的指引下,刘秀等人坐渔船驶出七里井,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向北至长江口而去,终于逃离了王莽的追杀。关于这段历史,在《风土记》上载:汉光武帝潜尝罕井旁,民为指途达江浒,即位命开此渎。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当上了光武帝仍念及万绥七里井老百姓热情接待和指路送舟逃命之恩,下令就在七里井一带开挖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河深7尺,宽5丈,北入长江口,从此七里井与河渎(河桩)一带老百姓,才有了长江引水,由此开始的大兴农业,以利老百姓。河庄与万绥一带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从而,改变了当地老百姓一年四季只能靠野菜与杂粮来充饥的局面。所以,当时孟河流传着一句:“孟河吃饭盼亡人”的民谣。当年,农民想要吃一顿米饭,要等待到供祖宗和祭祀亡人时才能吃到一顿白米饭。
     河桩是孟河古代的称号,这河桩原来是埋在孟河岸边上一块系栓船用的大石桩,石桩长约8尺余,是一块狭长形的灰黄色斧劈石,下半部份深埋在河岸边的泥土之中,上半部份裸露在泥土上面,好似一棵石柱,让过往船只绳索绕系栓船,使船只能稳定地停靠在河岸边,以方便上下船装货与走人,现这个石桩被收藏在孟河小黄山西麓汤巷村观音寺大门口的荷花池中。
     又说古代西汉时期(前202-09)称孟河是河渎,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从苏州望亭开最早人工大运河经河渎至长江入口口岸后,后称河桩(河庄) 。东汉光武帝初年,阳湖县令命开河渎(最早的孟河称河渎)。从长江口(抄瓢港)开掘到孟河小黄山西麓山脚下(今孟河镇静海村与城北村汤巷里),渎尾称河渎港(后称河桩港、孟河港)。因来往于长江入口的船只,要将船缆绕系于这河渎岸边的一块石柱上,人们就把河渎这个集市称为了河桩(后称河庄)。
     在《武进阳湖县志》上,也有记载: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下令在此开浚河渎,从长江口(抄瓢港)至黄山脚下西边汤巷村(今城北村汤巷里),水路由孟渎一路开凿到万绥,浦河至养济河、牛塘河、小横河等10多条小河流相通,全长近50里。
     刘秀称帝后下令新开的这些河道,成为京口(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运河与长江之间的水上大动脉,也是奔牛常州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重要通江河道之一。孟河成了一个新的通江口岸,当时,被称其为“河庄口”,这个“河庄”指的就是在河旁成为通商口岸的汤巷村。此后,这“河庄口”的孟河东、西两岸的小村逐渐形成了一些乡村的小街。由此,因新开辟了这条通长江口的水路,运漕粮的船只不必再艰难翻过奔牛堰,排队等候过坝,从此可从河庄口的河道进入长江。
     自此,河庄就“廛集成市”,船只来往频繁,集聚的人口日益增多,货物交易也逐渐增加,经济渐趋繁荣,来往的人们都知道这个新兴的通江口岸叫“河庄口”。河庄口也就成了孟河的第2个名称,简称河庄。
     3、孟河。是孟河第3个名称。810年,唐朝孟简受朝廷之命“引长江水南注大运河”,将河庄的渎拓宽,历时4年多(810—813),从外省召来15万役工;将河渎开至金牛(奔牛)与老扁担河(大运河的前身一段)相通,有48里长,溉地4千多公顷,舟楫繁忙,地方上为纪念孟简开河渎的功绩将河庄(河渎)改为孟河,由此,河庄正式冠名为孟河。孟渎重新疏浚开挖后,两岸年景丰裕,大运河水路直通航长江口,来往人口骤增,粮油货物交易成市,于是孟河长江口港成为远近百十里的粮油物资集散中心。
     4、孟城。是孟河第4个名称。到了明嘉靖33年(1554),巡抚尚维持疏请于孟河筑城堡,朝廷委派御史孙翊承建,历时5年,于嘉靖37年(1558)筑成,并“设官建署,专司防守”,城堡始名孟河城,世称孟城。在宋元朝代时孟河曾一度称千秋乡,明朝与清代年间还称通江乡,到了民国年间一度称孟河为通江市。新中国成立后(1949)才又恢复为孟城乡,1992年乡改镇后一直称孟河镇至今。孟河是一条常州西北地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人工开凿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南至奔牛京杭大运河,北经孟河后入长江口。所以,人们至今仍习惯称孟河为河庄,它曾是中国《辞海》中唯一写到的一个乡镇
     5、珠城。是孟城的别称,也是孟河第5个名称。根据当地地理形貌特征,孟河古称还有个叫作珠城。此一说法与孟城东西两侧的山脉有关,孟河古城分别有东西2座山(小黄山与栖风山)起伏叠翠,逶迤雄壮,酷似两条卧伏之巨龙;真似“二龙嬉珠”的一幅画面。川流不息的孟河南北贯穿,白天的孟河水流鳞光闪烁,生气勃勃;夜间的孟河让万家灯火照耀,熠熠泛光,玲珑剔透,活似一支珠柄撑着一颗硕大的明珠,构成了一幅壮观而神奇的二龙嬉珠图。所以,也将孟城称珠城。
     故孟河古称凫庄,后称河渎,史称河庄(河桩),后称孟河与孟城,别称雅号珠城,一地5名由此而来。
     孟河小黄山,持有自身独特的神气与宁镇山脉赋予的灵气,山麓四周共有2镇24个乡的人气,使小黄山常年游客不断,诸寺庙香火旺盛。随着日月的交替轮换、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小黄山的过去、现在、将来以各不相同的面目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显示。让世人了解钟灵毓秀的小黄山昔日,更让大家知道百废待兴充满着未来心驰神往美丽的小黄山。
     到清末民初孟河街上仍然非常闹忙,求孟河四大医派费、马、巢、丁看病的人连绵不绝。可以说:“小小孟河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撸之声连绵数十里”。《武进阳湖县志》记载足见当时孟河医派医药医事之盛况。
     所以,有后人诗赞曰:孟河城两山夹一城,十里孟渎达长江;(东边小黄山与西边栖风山中间夹一个孟河城),“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尤如二龙戏珠,不出皇帝出名医。”孟河古镇真是一镇5地名,传说与轶事之多,这个美丽的小镇不但有着江南水乡的风情写意与古城历史的乡土文化,以及民间浪漫古韵的乡愁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难忘的一个记忆,古镇古韵古历史悠然,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品味这独特优秀迷人乡愁文化的魅力。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