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绥古戏楼建筑,是江南常州保存最完好的六大古戏楼之一。它座落在孟河镇万绥东岳庙内,位于东岳庙山门内的第2进,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状况较好。 该建筑开间14.07米,共两进,第1间进深5懔8.85米,第2间进深4.6米,台面宽8.7米,进深3.4米,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古戏台高2.35米,全高7.958米,舞台一侧设置了乐台,属清代建筑,体现了特殊的古戏楼风格。古戏楼为东岳庙附属建筑,位于山门内,坐东向西,台口直对东岳大殿,歇山顶,砖木结构,屋脊作大梁翻筋,屋檐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合顶,中绘藻井。戏场可容纳下2000多观众。台口两侧的台柱上有对联:“离合悲欢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净丑世间人尽在斯焉。”台口中间悬匾曰:“作如是观。”后台板壁上记有清末民初浙、皖、沪等地来此演出的戏班名称、剧目、主角姓名等。 万绥古戏楼,坐东朝西,台口直对庙宇大殿。其所敬之神为东岳神——黄飞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进香,十月三十日举行庙会唱戏。古戏楼为砖木结构的殿宇式建筑,平面呈凸形,两侧有化妆间。颇有意思的是,在前台左侧另搭一子台,专供乐队演奏用。这在常州古戏楼中绝无仅有,在全国亦属罕见。后台木柱下为明代风格石础,台前檐柱高达5.5米,据估测这座古戏楼的历史至少应该在400多年以上。台前广场达1000多平方米,可供上千人观赏戏。 万绥古戏楼是建于清朝的,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舞台一侧的披屋中设立的“乐池”。以往古戏台的建筑,都没有专门的“乐池”,奏乐的人不是坐在舞台一侧,就是坐在舞台后面,有的还坐在舞台下方,这样不仅影响了效果,还分散了观众的视线,东岳庙古戏楼舞台一侧造了专用乐池,体现了舞台设计技巧上的一种进步,它虽还不是专职乐池,但却是专职乐池的雏形,为专职乐池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考察,这个乐池是在江南地区出现最早的一个专职乐池,这“乐池”是古戏楼乐池演变史上的一个坐标,也就成为它的文化和建筑学上价值的所在。 这座古戏楼是老百姓捐资兴起的,建戏楼是当地百姓的一种需要,因为东岳庙每年要定期的举行两次盛大的庙会:一次是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的诞生日,香客坐夜念经,烧香拜佛;另一次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六是东岳大帝行身出会的日子,次日东岳大帝出巡四方,视察民间祸福、吉凶。在这些重大的节日里,演戏、福礼都少不了古戏楼戏台,再加上平时也演古装戏,因而当时庙内的主持大师,在地方士绅的支持下,发动当地百姓捐款,建了这座古戏楼。 万绥古戏楼能保存较好,与当地民众的自发保护意识密不可分。建国以后,东岳庙停止了宗教活动,古戏楼也先后被学校、供销社、粮管所等单位占用,但不管谁是主人,都未主动毁损。尤其是文革中,附近居民巧妙地用石灰水涂抹一层,然后刷上革命的大幅标语,镇慑住那帮欲捣毁砸烂的“造反派”。1993年末,这儿又恢复道教活动。最值得庆幸的是2002年以来由新北区政府与孟河镇政府前后曾3次斥资,对古戏楼按原貌进行了全面整修。 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