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常州市从高层领导至市民群众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江南文化名城而聚精会神积极工作之时,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名城常州》上下卷和邵志强、邵璐父女俩编著的《常州古园林》两套三册洋洋大作经过多年的准备、心血和努力,终于出版问世。多日来,我只要一有时间就打开这两套书仔细拜读,确实受益匪浅,深受感动。 说来也有点惭愧,作为一个常州人,而且曾经从事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对常州城市历史及其演变有所关心,但却知之不多,浮于表面。所以可以说我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来读这几本书的,不敢说有什么“书评”,至多只能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看了这两套书,首先我有一个联想。我国历来是重视历史、勤于修史的国度。从孔子编春秋,司马迁修史记,历朝设有史官专事修史编志,各地各代编有地方志书,直至华夏诸姓还注重修编各自的宗族家谱。再看我们常州历史上又有多少名人大家在修史编志上作过杰出的贡献:远的不说,自清代以来就有乾隆年探花赵翼著有《廿二史剳记》,到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直到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等四部断代史,《先秦学术概论》等八部专门史等洋洋1000多万字史学巨作。而《名城常州》、《常州古园林》的编著者我觉得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常州先贤宝贵的史学传统和治学精神。他们本着为先人负责,为今人服务,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和宗旨,博览群书,广证博引,深入开掘,认真编写,为我们展示出令人信服的常州人文历史和她的宝贵遗存。在当今物欲横流、崇尚新奇、追求刺激的现实世界,有这样一群志士仁人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不畏千辛万苦,整理、发掘和撰写我们城市的过去历史和文化,为建设一个有文化灵魂和品位特色的江南名城作出贡献,是多么值得令人尊敬和钦佩。 《名城常州》上下卷,分为“名街名胜”、“古镇古村”、“故居故迹”等篇章,她从发掘、整理、汇总常州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切入点,全面地多方位反映和展示常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她对城市历史遗产覆盖之全,对其背景和内涵挖掘之深和叙述之实为历次出版的类似书刊所未见,可以说是常州历史文化遗产集大成者。这里不仅包括常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单位的详细情况,也包括许多古镇古村的历史和现状;她不仅包括淹城、红梅公园、舣舟亭、荆川公园等古典传统名园的历史渊源,也包括了天目湖、恐龙园和嬉戏谷等现代休闲旅游区的建设情况;这里描述的不仅是这些物质遗存的现状,而且对每一处古迹或故居均较为翔实地介绍了她主人的主要生平、贡献和故事,读来津津有味,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邵氏父女的《常州古园林》可以说填补了常州古园林研究的空白。长期以来,谈到江南园林,人们总是首提苏州和扬州,几乎不会提到常州。其实常州园林在中国造园历史上自有其辉煌的一页。《常州古园林》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饶有特色的常州古典园林的盛况。这里不仅介绍了常州现存的古典园林的成就和特色,而且发掘、考证和整理了一大批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古典园林:如隋代的毗陵宫、明清时的青山庄、蒹葭园,以及中国首部古典造园专著《园冶》作者计成在常的开山之作东第园等。并对每一处园林的来龙去脉都作了探讨和交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每一处园林引证了不少文人雅士相关的吟咏诗词,更兼有江可群先生以娴熟的国画功夫描绘的园景图画。诗情画意,溢于言表,巧妙地渲染了传统园林的文人艺术特质。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是为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留住记忆不是为了欣赏过去,而是为了在新的建设高潮中传承和再造城市文化品位和灵魂。《名城常州》、《常州街巷》、《常州古园林》和《唐荆川诗文集》等书籍的出版发行,值得在常州生活工作的人们,尤其是从事城市规划建设、文化教育、交通旅游等领域工作的同志阅读。她们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如何结合城市的规划建设加以借题发挥或适度再现历史人文韵致,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均具有重要的依据和借鉴意义。(文/沙春元 )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