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4日,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会谈,张太雷(中)担任全程翻译。图为会见时的场面(油画) 傅侃供图
为纪念广州起义暨张太雷同志牺牲85周年,不久前广东电视台为拍摄专题片《红色起义》来到纪念馆,希望我为他们描述一下张太雷形象。当时我引用了张太雷在常州府中的同窗好友,后亲自介绍其入党的瞿秋白在《悼张太雷同志》一文中的文字:“他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但他认为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他加入党以后,便抛弃一切而为党工作……他在党里历次担任负责的工作,他的坚决与耐苦是一般同志所知道的……他死时,觉着对于中国工农民众的努力和负责,他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源泉!”想要还原更为真实的先烈形象,不妨通过更多同时代人对他的回忆以及描述来再现。为此我特收集并整理后与读者们共飨。 在太雷同志母校,《常州新桥小学校史》内记载着少年时代的太雷:“在校时他读书用功,考试名列前茅,书法出色,喜临摹赵字。与同学关系好,但逢有人欺侮小同学时,常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与瞿秋白、张太雷同在常州府中学读书的李子宽也在回忆中写道:“太雷学习成绩很好,英语尤为突出,为同学们所羡慕,且身健体壮,爱好运动,善于足球,打乒乓球,踢毽子。太雷精神勃勃,勇于进取亦勇于改造,有肝胆,不畏强御,见不平敢于斗争”。“张太雷不但自己努力学习,而且努力帮助和推动别人学习,常把自己所学到的传授给姐姐……对母亲也非常孝顺,邻居和亲戚都很称道他。”张太雷在北洋大学同学孙瑞芹回忆:“张曾让英俊潇洒,面颊红润而显得活泼。他口才流利,喜欢公开的辩论。”其另一北洋大学同学,著名戏曲史、戏曲理论家任乃讷先生说:“张很高的个子,白白的脸,是个革命家,不是谈话对象不多谈,比较严肃。”与毛泽东结为好友、被称誉为“管鲍之交,后无来者”的罗章龙称:“与张太雷的友谊前后达十年之久,他是我在革命斗争上智勇兼全的战斗同志,又是我直谅多闻的益友。”在他的记忆中,太雷“气宇轩昂,言谈慷慨,而且很有风趣……他精神充沛,毅力惊人,工作有条不紊,深得守常(李大钊)的赞许,极称其能,说他学贯中西,才华出众”。 张太雷是党内著名的宣传鼓动家,他经常在各类干部补习学校授课,也曾在上海大学任教。当年的学生阳翰笙回忆道:“他那时才二十六岁,长得很清秀,彬彬儒雅,戴一副近视眼镜,很有学者风度。他英文说得流利准确……讲课时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毫无剑拔驽张的样子。他讲课说理透彻,观点分明,富有说服力……他非常善辩,喜欢与同学讨论问题,师生间建立了争论的好风气……他总是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与大家展开讨论……他总是和颜悦色,从不急躁和生气。有时别人讲了错误的意见,他只是笑一笑,循循善诱地指出学生看法上的错误,叫人心服口服……他在讲台上是我们的良师,下课后又是我们的朋友和亲密无间的同志。”王一知回忆:“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背,穿着骑马裤的长长的腿……他没有架子,总是朝气蓬勃,愉快活泼的。他还喜欢开玩笑,有他在场,总是谈笑风生,欢腾四座……太雷工作起来固然总是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但若有一点余暇,得到休息,一玩起来,也常是兴高采烈。他对下棋、打球、听戏、郊游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身体强壮,精力旺盛,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工作和游戏都如生龙活虎一般!” 作为中共派赴共产国际第一位使者,太雷成为联系中共与共产国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也在此过程中参与了建党、建团与建军,并先后担任了维经斯基、马林、达林、鲍罗廷的翻译与秘书。他担任被孙中山奉为“国师”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助手兼翻译前后历时两年多。当时有人说,张太雷是“鲍罗廷的秘书、顾问和私人翻译”,深得他的信任和重视,鲍罗廷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在鲍身边工作的苏联友人对张印象特别深刻,称年轻的张太雷“身材颀长,长头发向后背着,聪颖而坚定的眼神,大胆、率直地望着对谈者的眼睛。他常常开心地微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十分俭朴,常穿浅灰色的中国长衫……不管什么时候走进去,他总在埋头工作……张太雷的工作,不仅要写作,要制订计划,还要行动,因此他在工作中锻炼成一个机警、细致、勇敢、沉着的人……他总是表现得平静、机灵、周到、谨慎,随着鲍罗廷的前后左右,寸步不离”。(文/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