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的头发原先是不剃的,也不打辫子。满族人的习惯,是把前半个头的头发全部剃光,让后半个头任其自然,长长了,便打一根大辫子,拖在背后。满族入关,建立满清王朝,统治者为了摧毁汉族人民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便在汉族人民中间强行推广满族人的打扮,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留发”还是“留头”,在当时就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许多爱国义士为了维护汉族的传统习俗,宁愿砍头,也要保持祖先留下的头发。在长达数百年的满清王朝统治期间,拖在屁股后面的大辫子,一直被汉族人民看作是屈辱的象征。因此在辛亥革命中,剪不剪辫子往往是革命与不革命的分水岭。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受到学堂里革命思想的熏陶,他早就讨厌屁股后面那根大辫子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常州,秋白欣喜若狂,立即和张太雷等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借一把剪刀,一剪刀就把拖在背后的那根大辫子剪掉了。还未等到放晚学,秋白便高举着辫子,急匆匆地赶回家,进门就自豪地高声喊: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父亲正在书房挥毫作画,听到秋白的喊声,猛吃一惊,急急忙忙赶出来,大声喝住秋白: “你疯了!辫子岂能随便剪得?剪了要砍头的。” 秋白说:“皇帝都倒台了,还怕哪个?谁敢再欺侮我们!” 秋白平时很听话,从不顶撞父母,当面反驳父亲,还是第一次。在革命与不革命的原则问题上,秋白是一步不让的。气得父亲跺着脚大骂秋白“混蛋”。要不是母亲跑出来阻拦,秋白很可能要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 辛亥革命的胜利消息,一天天传来,秋白着实兴奋了许多天。但是他渐渐看到辛亥革命只是把皇帝赶跑,各地的满清爪牙仅仅虚惊几天,仍然官复原职。穷人依然穷,富人依然富。革命前后完全一个样,没有丝毫的变化。秋白失望了。一天他对好友羊牧之说: “我们原来天天盼望孙中山,可是革命胜利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好不了。” 秋白甚至幻想去梁山泊当强盗,他说: “我虽然不能做挥舞双斧的李逵,至少能做一个在河边开酒店,专门传递情报,接送好汉的酒保。我们要像梁山泊英雄那样,把混乱的社会掀个兜底翻。”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这一天,国民革命政府确定为“双十”国庆节。1912年10月10日——第一个国庆节,常州城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白天插红旗,夜晚挂红灯,有的店铺还噼噼叭叭地燃放鞭炮。政府机关更是热闹非凡,庆祝会、报告会、文艺晚会,忙得不亦乐乎。年仅13岁的秋白始终弄不明白,苦难深重的国家有什么喜可庆?他只感到伤心、难过。他特地弄来一只白壳灯笼,醮着浓浓的墨汁,非常显眼地写上两个大字:“国丧”。夜晚挂在他家的大门口——瞿家祠堂的侧门当中。比秋白小两岁的妹妹轶群,胆子小,怕闹出事来,赶忙摘下来。秋白一把抢过来,又挂上。轶群坚决不让他挂,秋白不依,他说: “‘国丧’,恰如其分,一点也不过分。有啥可怕?” 轶群到底拗不过哥哥,只好让秋白把白壳灯笼挂在门口。秋白怕被人再摘下来,还搬了张板凳坐在门口,守护了大半夜。这只白壳灯与周围的红灯,形成鲜明的对照,非常夺目,在那里整整挂了一夜。(文/杨金达)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