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陈圆圆舞余词》中的另一段记载—— 圆圆名元,一作沅。初与某公子有生死盟。田皇亲购得之。公子遣盗劫之江中,误载他姬以还。盗再往,已有备矣。力战易归。已而事露,祸且不测。公子度不能争,遂以献。见《众香集·小传》。 说是陈圆圆与某公子已经谈婚论嫁了,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姓田的皇亲国戚买去,弄得某公子像被黄世仁抢走喜儿的失意青年大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某公子投奔队伍,到长江上抢人。没想到手忙脚乱中抢错了。再去,对方家丁已经进入战备状态。经过一番生死搏斗,终于抢得美人归。然而,某公子最终屈服专制政权巨大的压力,把陈圆圆当礼物献给了皇亲。 这位某公子,有说是冒辟疆。关于冒才子与陈圆圆的关系,传说很多。坐实这段艳事的,是常州人、清史专家孟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记载了他和董小宛爱来恨去的故事,其中还说到几位风尘女子。孟森《董小宛考》载:《影梅庵忆语》中说到的“陈姬”,即陈圆圆。至于冒才子为何以“陈姬”影射?孟森说:“顺康间,吴藩方炽,词人不敢道其旧欢。后则陈亦已成大名,少年事不足谈矣。”慑于吴三桂的气焰,不敢明说。据此推论,况周颐所记,亦不是无事生非的空穴之说。 说陈圆圆是常州人,有根有据。说陈圆圆是苏州人,亦不是空穴来风。综合各种史料判断,陈圆圆应该是生长在常州、成名于苏州、被购于皇亲、显达于北京。在这辗转过程中,估计是因方言之故,又产生了“陈圆圆”、“邢圆圆”之讹。 苏州才子吴梅村,清顺治八年(1651年)春,与苏州名妓卞玉京重游旧地、“共载横塘”。白云苍狗,物是人非。谈及陈圆圆,才子难免感慨万端。才子感慨当会付诸笔端,于是《圆圆曲》一篇惊世。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先后之关系》中提及《圆圆曲》,说:“盖吴卞两人旧地重游,不胜今昔之感。回溯十年之前,即崇祯十五年壬午,畹芬正于此时被劫北行。梅村因玉京之沦落,念畹芬之遭遇,遂赋诗及之耳。”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吴梅村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固然是千古名句,然所言非也。 是时,李自成在北京称了帝,多尔衮在关外也称了帝。一个失势的地方军区司令,夹在两大敌对军事集团之间,吴三桂无法自保,亦无能力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只能选择归顺其中之一。事实上,作为汉人,他最初选择了李自成。后来得到京城消息,大顺朝官员在北京的作为形同草寇,难成大事。且明朝在江南的势力还有半壁江山,士大夫们对李自成并不看好,吴三桂才决心借清兵之力,光复北京。其真正野心,是成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式的枭雄。可人算不如天算,多尔衮一旦入关,立即迁都北京,建立大清朝。吴三桂的“曹操梦”彻底破灭,只得公开降清,接受清朝封号。诡异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吴三桂请兵击败李自成,流亡的南明政权还认他为功臣。南京福王称帝,立即遥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还派专使北上,携银犒军。 事实证明,吴三桂是乱世中的一代枭雄。其最后敢在云南称帝,可见其胆略。在这种枭雄眼中,江山社稷才是人生追求,女人货帛之类,不过是一时之需。说他会为了一个女人而降清,那是文人才子花前月下春愁秋怨时的替代性想象。 陈圆圆激发了后代文人无数想象。况周颐曾集史志资料数十则,辑成《陈圆圆事》一卷遗李根源。李根源又广为搜罗,补辑一卷,合成一辑,于右任为之题签为《陈圆圆事辑》。于右任是民国元老,何以为此?李根源亦为民国元老,生徒众多。其学生中最著名者,为中共十大元帅之首朱德。 《众香集》中收有陈圆圆词作三首—— 《转应曲·送人南还》:“堤柳。堤柳。不系东行马首。空余千缕秋霜。凝泪思君断肠。肠断。肠断。又听催归声唤。” 《丑奴儿令·梅落》:“满溪绿涨春将去。马踏星沙,雨打梨花。又有香风透碧纱。声声羌笛吹杨柳,月映官衙。懒赋梅花。帘里人儿学唤茶。”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