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文(1832-1893年),字惠甫,号能静居士,常州人。赵氏是常州地方上一个声势显赫的家族,赵烈文的六世祖即赵申乔,官至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其五世祖赵凤诏为进士;祖父赵钟书中过举人;其父赵仁基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通经史,工诗。其母方荫华为著名骈文学家方履篯妹,出身名族,暇则翻阅经史,兼涉绘画。烈文兄赵熙文曾任直隶州知州,好书版碑帖,精文字训诂。家族传统对赵烈文的藏书有相当的影响。 赵烈文10岁丧父,由母亲方荫华教育成长。曾从表兄方骏谟学。咸丰二年(1852年),三应乡试不售,遂绝意科举。咸丰九年正月,赵烈文举家从常州移居苏州木渎镇。咸丰十年三月太平军攻克杭州,苏州、常州亦乱,赵烈文带家眷仓促出逃。后赵烈文买下常熟西门内九万圩吴氏“水壶园”的宅地,改名赵园,全家移居常熟。 赵烈文与清军大统帅如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等都有交往,且对曾国藩佩服至极。他还与周腾虎、徐寿、华衡芳等交往甚密,这些人有的是著名学者,有的是藏书家,对赵烈文的学问、藏书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赵烈文藏书处名天放楼,是他在常熟定居后构筑的。但他在常州时已开始有藏书。据他的日记所记,咸丰二年五月初四至初五,他整天都在家整理藏书,可见这时的藏书已有一定规模。其时赵烈文才21岁,因此他当时的藏书主要是他父辈、祖辈留下的。 赵烈文每到一地都要逛书肆。他在书肆或旅途中见到好书,即随时购买。为了购买图书,他倾囊而出也在所不惜。如他从安吉返家时,船到宜兴,“有以书来售者,价廉甚,解囊尽有之”。这次他买到12种图书,包括殿本《明史》,畿辅、浙江等省通志等,“卷帙盈舟,为贫儿骤富矣”,感到非常高兴。赵烈文还收藏了少量西方图书。 正当赵烈文广泛收藏各类图书时,太平军进攻苏州,赵烈文携家眷和图书仓促中辗转各地。从离开木渎到寓居崇明,前后达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书橱大半散坏,所幸图书损失不大。此后尽管赵烈文奔波于南北各地,事务杂错,生活也不安定,但因此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并有更多的机会出入各地的书肆。 同治四年十一月,赵烈文接家眷移居常熟。其常熟的居住环境非常幽雅,室外湖光山色,园内碧草绿树,他在这里藏书、读书,自得其乐。此后赵烈文到天津保定、磁州、易州等地入幕供职。其长婿方恮在莲花池志书局参与编纂《畿辅通志》。方恮少承家学,博览群籍,通音韵训诂,又善书画鉴赏及金石文字之学。赵烈文、方恮翁婿常同去书肆访书,购《白虎通》《文心雕龙》《唐四家诗》等,收获颇丰。此时赵烈文还得到其他人寄赠的一些图书,如任道镕赠送的明柯氏本《史记》,明板《汉书》《文献通考》等。 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赵烈文回到阔别多年的常熟。他继续购置图书外,还修缮了藏书楼,系统地整理了自己的藏书,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 赵烈文在常熟期间,一些书肆主人闻其大名,常上门推销图书,其中有抱芳阁书肆主人鲍叔寅,他为赵烈文带来大量图书。赵烈文还通过交换与一些藏书家互通有无。 赵烈文不仅关心藏书的建设,而且还非常关心自己藏书处的建设。他结合自己常熟的住宅的修造,对藏书处作了精心的安排。他缮修西楼,命名为黛语楼,后在庭园中陆续修建了钓台、露台及各式亭阁,池中磊石为山。光绪十二年六月,天放楼建成,赵烈文将家中珍藏的图书悉庋其中。 藏书外,赵烈文的另一爱好是读书。他有时花几个月时间精读如《史记》等要籍。一些重要的图书他反复读过,如据光绪元年年谱记载,这年他读《资治通鉴》第五遍完,又开始读《续资治通鉴》第四遍。他每次出门,首先也总是从自己的藏书中精心挑选随身所带的图书,常常是一路坐船,一路看书。 赵烈文生前藏书主要得到其长子赵实的帮助,其身后的藏书则由次子赵宽继承。赵烈文的常熟故园后被他人买去,复舍为寺院,即宁静禅院。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