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唇焦舌蔽未知休

时间:2013-09-03 09:44来源:未知 作者:李祺
钱璱之先生一生自称是一个“教书匠”。

      钱璱之先生一生自称是一个“教书匠”。他有一首诗名曰《匠斋自嘲》:“粉笔生涯五十秋,唇焦舌蔽未知休。喜将心得与君共,好为人师不自羞。何苦执鞭成教匠,愿甘俯首作孺牛。更欣老大多同学,读曲谈诗气正遒。”诗作于1997年,先生时年七十整,因此云粉笔生涯五十秋。诗作最后两句,更欣老大多同学,读曲谈诗气正遒,这描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退休以后,受聘到常州、武进两所老年大学教文史班时的兴旺景象。我结识先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师从他学习文学开始的。我自知文史知识差,离休后没有自暴自弃,浪费光阴花在牌桌上,而是认定把“夕阳无限好”的宝贵时间,用在不断学习进取上。
 
  我在两所“老大”学习正、行、隶、草、篆书法知识的同时,就随从先生学习文学知识。先生在常州、武进两所老大,先后开设了“古代文学”、“文学鉴赏”、“古典诗词”和“常州文学”等几个专业课程,每个专业一般是学1年到3年。我就交叉在两所老大跟先生学习了10多年,修完了先生教授的各门课程。我不但自学,还动员老伴徐秀玲、病退了的大女儿李惠一起去同班学习。经过多年学习,我们都有了很大进步,在先生为武进老大编印的《阳湖晚唱》和《老圃新畦》两书中收录了老伴徐秀玲诗歌5首,女儿李惠诗歌8首和我的散文12篇。父、母、女同堂学习的情况,先生说在他60年的教学生涯中,是仅有的特例,他说这与其说是师生之情,不如说是朋友之情,或是人生之缘吧。跟先生学习文学知识的老年学员非常多,不但有常武城区的,连奔牛、郑陆、江阴、戚区的学子都赶了来,有时一个班不够,还添了一个班,济济一堂,热气腾腾。
 
  先生家学渊源,记忆惊人,不仅中外名著熟记在胸,古今诗词曲赋也烂熟于怀,先生不愧是文章载车之贤能者。另外,先生的书法五体皆通,尤精行、隶。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戏剧专著《锡剧史话》、剧本影评集《芳草缘》和读书、养生散文《闲中有情》三书,都是由先生用隶体为我题写了书名,并以隶书一联“闲里有情,静中得趣;吟边语燕,纸上啼莺”相赠,我随即裱过,至今还悬挂在书房中。
 
  先生以教学为第一要务,一到上课时间,就毕恭毕敬地站起来,手执粉笔一支,侃侃而谈,不喝一口水。先生为了与学员互动,往往都是提早半小时步行或乘车,先到空荡荡的教室里,静静地默坐,等候学员的到来。先生利用课前半小时、课间休息的15分钟,解答学员们的提问,互相探讨人生哲理等问题。他得知我是武进礼加桥人,有次跟我们夫妻俩交流时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他曾经跟随祖父钱振煌等,全家避难到礼加桥,曾先后在“陆庄”和“王家祠堂”借住,在街头、桥上徘徊,观望……时达半年以上。他笑着说:“虽事过境迁,还历历在目,那时我10岁左右,你比我小两岁,大约8岁左右。我们虽然不相识,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经过半个多世纪,我们相识,相知了,该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吧。”
 
  先生曾向我们归纳自己的一生:20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0岁到80岁主要是教书,80岁以后准备编书和出书。先生在两所老大执教了20年。这20年和先生虽说不上朝夕相处,却也是心心相印。2007年先生80岁要辞校回家,依依不舍,一首《师生情未了》表达了我心中之情:“两所老大留脚印,先生教我十数春。耄耋老师要离去,絮絮难舍离别情。年华逝去难再回,心底遗憾一阵阵。要是人生有来世,再坐书斋学终生。”我将这一首诗,书写成小篆中堂,收录在我2013年1月出版的《李祺篆书作品集》中。本文开头一首先生的诗,我书写成另一首小篆中堂,敬送给先生。先生见了甚为高兴,即张之壁上,后又藏之笥间。
  数月前,先生病逝我竟不知,从今后心中诗情谁与诉?(文/李祺)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