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52弄与天井巷10号是汪氏老宅“三锡堂”旧址,清末进士汪赞纶曾长期居住于此。 “三锡堂”原坐北朝南有五进,第一进是大门和门厅,大门两侧有一对大盘陀石,门厅两旁是停放轿子的轿厅。进门后的露天院落里一侧是假山石,另一侧是守门人的屋子。过了院子是祖宗堂,祖宗牌位曾高供在朝南墙上,出了祖宗堂,这里原有一座“午门”,然后是一青石板铺地的大天井,主厅面对天井,是平时接待宾客之所,主厅正面梁下悬挂着“三锡堂”匾额。在青石板大天井,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明代覆盆式石柱礎,主厅左右两侧和后进院落是汪氏家族居住地,东侧是书房,有大小几十间屋。天井里栽种了松、竹、梅等植物,每年4月,百年紫藤繁花似锦,芳香四溢。“三锡堂”至今仍保存三口古井,宅第后园是汪家马场。正对52弄的青果巷南侧古运河边,是汪氏“三锡堂”私家码头,石级台阶仍旧保存。 汪赞纶字作黼,祖籍安徽休宁,清道光十九年(1839)农历七月十五日生于常州府青果巷。明万历年间(1573-1619)汪氏先祖汪康候,从徽州府休宁县上溪口迁徙至常州府,三传至汪继堪,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至青果巷“三锡堂”居住,又经七代传至汪赞纶。“三锡堂”是汪氏堂号,其来源是“帝命三锡宪邦文武”,三锡堂创建于1719年。 汪赞纶幼时家贫,性喜读书。其父管教极严,经过刻苦攻读,汪赞纶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17岁时为了便于照顾双亲,他将私塾设于“三锡堂”汪氏老宅。 1860年(清咸丰庚申),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逼近常州,汪赞纶时年21岁,参加了登城守卫常州城的战斗。城破后汪赞纶被太平军所俘,后逃脱,汪赞纶辗转数月才到达常州北郊,1864年李鸿章淮军收复常州,汪赞纶与母亲回到常州青果巷“三锡堂”,祖宅大部分已倾毁,他继续设帐授徒,维持生计。局势安定后,汪赞纶所授学生屡有中举,于是文名远播,学生渐多,家境逐渐宽裕,得以修复三锡堂旧居20余间。 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驻守常州,住在局前街原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府邸,一天晚上,刘铭传正在护王府楼上读书,忽然听到屋外不时传来金属撞击声,于是他便走到楼下提灯寻声,发现是战马吃料时,马笼头铜环与“马槽”相碰之声。第二天,刘铭传命人将马槽冼刷干净,发现这是只底部铸有111个字长篇铭文的青铜盘,但古文字很难认,刘铭传于是召集常州名士辨认,汪赞纶也应召前往,认出是西周珍贵文物。经后世学者考证,为这件长137厘米,宽86厘米,高约39厘米,重达215公斤的巨大器皿定名为虢季子白盘,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1950年刘铭传后人刘肃曾将国宝献给国家,虢季子白盘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年后的1884年,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即致书招汪赞纶为幕僚,帮办海运事务,汪赞纶时已45岁,这时的台湾经刘铭传推行洋务新政,一片欣欣向荣。三年后的1886年,汪赞纶告假省亲。 回到青果巷,汪赞纶已年近半百。怀想此生命运多舛,但读书人总以科考为第一要务,1891年,他赴南京参加乡试,这已是第九次赶“秋闱”了,临考前又得寒疾,汪赞纶以52岁高龄服药后进考场,坚持到考试结束,汪赞纶终于中举了。 1895年,汪赞纶赴京参加“春闱”,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已进入第2年,清军全面败绩,会试前一天他才赶到北京,传来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等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等,十八省举人1200多人签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汪赞纶也是签名者之一。 汪赞纶参加殿试,见到了光绪皇帝,已56岁的他,终于中了进士,并与康有为同榜。1899年汪赞纶被派为安徽泾县知县,时年60岁。到泾县后,汪赞纶“事必躬亲,案无留牍”,他常到田间地头与田夫野老深谈,了解民间疾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学堂、建校舍,经过4年治理,泾县有了大变化。1903年4月,汪母逝世,汪赞纶回到常州,时年65岁,他感到“世道人心日趋于险,慨叹吾道不行”,从此无意仕途,筹划开办实业。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