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左)与黄炎培亲切交谈
第二阶段,主要指刘国钧从1915年开始创办大纶、广益和大成企业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30年间,这个阶段以刘国钧实业救国为标志,显示的是刘国钧自觉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他抗衡列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纵观近现代史,当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族的危机时,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更是越加激发而不可动摇,越发显示出它的锋芒和力量。刘国钧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将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 1915年刘国钧“弃商从工”,较早地跻身中国的纺织界,促其转身的是他算了一笔民族的“良心账”。刘国钧原先经营的京货店里,布匹就占了十分之九,而布匹来源均为“舶来品”。细心的他算了一笔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心情愈加沉重起来,他说:“当时的棉花每担仅22-24元,1匹平布12磅重,用10斤棉花够了,只要2元4角,但是售价是4两5钱银子,折合6元2角多,竟有双倍以上的巨额利润;另外还未计运费、工资。实际上,进口一匹布,等于我们损失一匹布。反过来说,我们把棉花纺织成一支纱、一匹布,就能抵制帝国主义倾销的一支纱、一匹布”。刘国钧自责并自省到,“回想起我经营的京货店,有十分之九的营业是棉布,这不是变成了‘为虎作伥’了吗?”刘国钧坚定地表示:“我就念念不忘地想发展工业”,否则,“一定会亡国”,我们必须闹“实业救国”。并且,刘国钧表现出了较高的觉悟,他说道:“只有办好事业,才是有了基础;应先有事业,家在其次。有了事业,有了基础,不怕无家。”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刘国钧已能正确地处理和协调个人和民族、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并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不移。 1915年,刘国钧与人合伙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当时缺钱缺人缺技术缺设备,困难重重,他自学技术,冒风险潜入上海英租界的怡和纱厂“偷学”;1918年开办广益布厂,就敢与日本人竞争,广益打出的民族品牌就是“蝶球牌”和“征东牌”,并标明是“自纺 自织 自染 自印”,表现了“无敌于天下”和“征伐东洋”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四访日本,目标很明确,学习日本是为了抵制日货、超越日货。1931年,他发表著名的《土纱救国计划书》,吸收印度甘地的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环境的观念和做法,就“实业救国”向国民政府献计献策。1937年,刘国钧苦心经营的大成企业毁于日机的连续轰炸,他不甘亡国亡企,敢冒生命危险,奔波于上海租界、陪都重庆和香港地区创建新的纺织企业,以备“东山再起”。 刘国钧“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在当时就为国人树立了敢于抗衡列强不屈不挠的榜样,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极强的吸引力、感召力,成为刘国钧大成企业生生不息、创造“罕见奇迹”的不竭动力。 (二)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