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积累了冻土层施工经验的朱晞,又被调到东北的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在林海中参与某国防铁路的建设。从青藏高原到林海雪原,天寒地冻中,朱晞的青春无悔。 大型桥梁的安全守护神 在朱晞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张特殊的地图:《全球地震百年史图》和《世界地震学史图》。他和“桥梁抗震”结缘,已经快30年了。 1974年,早已调往兰州铁道学院任教的朱晞,忽然收到通知,让他参加全国《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 作为一个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学者,朱晞更相信“事实”。经过细致演算和认真实验,他惊讶地发现:以往我国桥梁抗震沿袭多年使用的计算图式与公式,与实际状况严重不符,万一遇到灾情,很可能桥垮人亡。 他经过一系列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验证,在严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正确反映铁路桥墩动力特性的相似性参数,使原来貌似离散与无规律的计算和实测数据,可以用简单统一的公式来表达,形成了一套简便且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的计算公式。经铁道部鉴定后,他的研究成果被正式纳入《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7年,国家有关部门让朱晞领衔,对已经开工建设的九江长江大桥,研究抗震设计问题。在分析中,朱晞采用了与通用的“转移矩阵法”不同的“状态变量与边界矩阵”,克服了在小型计算机上因沉井与上部结构刚度、质量相差悬殊而导致病态矩阵的严重困难,解决了九江长江大桥工程之急需。经鉴定后,朱晞的方法与程序,迅速作为规范在中国大型桥梁建设中被推广。他在前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的《桥墩抗震计算》一书,也成为国内第一本相关专著。 唐山大地震后,防震工作被高度重视。1978年,朱晞受命主持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抗震加固研究。他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在某些地震波的作用下,大型钢桁梁桥可能发生的各种上跳现象,对某些构造性构件强度储备可能不足的情况,发出了“采取加固措施”的预警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即采取了有力措施。 以后,他又陆续对我国铁路上广泛使用的计算跨度为3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三维地震反应研究。他的“用抗震设计反应谱计算梁式桥桥墩的简化公式”,将原来仅适用于刚性地基的简化公式,扩充至弹性浅平基和沉井基础的桥墩。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朱晞由此被公认为“中国大型桥梁的守护神”。 朱晞的研究成果,很早就被全球最权威的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看好,他们将朱晞的论文作为“读者感兴趣的论文”,在美国出版。 即便是在朱晞即将古稀的时候,仍然完成了若干重大项目的课题研究:1998年主持完成的《芜湖长江大桥关键技术C: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及软土地基抗震问题》,评审组认为课题组吸取国际上大桥抗震设计的新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芜湖长江大桥斜拉桥抗震设计中采用;1999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桥梁抗震的杂交控制系统》,探索以粘弹性阻尼器与液压伺服作动器杂交的大跨度桥梁抗震控制系统;2002年完成的《以位移为基础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有一个事实是:在2008年的汶川强震中,震区大型铁路桥没有一座发生垮塌。而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与朱晞教授的研究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文/沈向阳) 朱晞简介 1937年出生,我国著名桥梁安全专家。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中学。1958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先后在中铁工程局和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工作。出版了我国首部桥梁抗震专著,参与制定了中国《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