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惠 之孙许效约
辛亥革命时,上海马桥人钮永建任总司令的江浙革命联军,攻打南京天堡城,常州人钱化佛冲锋在前,前胸中弹,却被怀表所挡,竟然毫发无损。因其战功卓著,受到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接见与嘉奖,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其实攻打南京天堡城的江浙联军中,还有常州人,这就是武进雪堰镇曹家村杨树下的许家兄弟许德宽和许德惠。 许家兄弟自幼习武,举石锁练臂力,骑马射箭百步穿杨。许德宽还曾在老同盟会员钮永建创办的上海马桥志刚学堂学习军事常识,专修炮兵科。1911年11月初,攻打南京天堡城时,许德宽率先开炮,掩护步兵冲锋,为攻克天堡城立下汗马功劳。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德宽和许德惠兄弟俩担任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传令官,孙中山外出时,许德宽和许德惠就在左右护卫,直到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孙中山辞去总统前往广东。1913年,二次革命时,许家兄弟参加了钮永建为总司令的义勇军,攻打上海兵工厂,反袁失败后,钮永建去了日本,许家兄弟则回乡务农。1927年经民国元老,同乡吴稚晖引荐,许德宽在上海兵工厂担任护厂队队长,直至告老回乡,1950年,77岁的许德宽无疾而终。 1939年5月,60岁的许德惠在儿子许振球为国捐躯一年后,积郁而逝。 许振球就是1938年3月16日的兰州空难中,牺牲的抗日空军机修人员。 许振球的儿子许效约说:“祖父辈两兄弟为推翻满清出过力,到了父亲这一辈,许家又有一对亲弟兄为抗战出力,那就是我的父亲许振球和伯父许振国。” 伯父许振国天资聪颖,从小读书成绩就好,父母见长子天赋甚佳,就倾其全力供其读书,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许振国在浙江笕桥机场工作。老二许振球天性忠厚,不善言辞,是个只晓得死做的老实头人。看到父母为供哥哥读书付出已经很多,再要栽培自己也是力不从心,他在雪堰读完初中,就到常州城里的中华铁工厂当学徒(1960年更名为牵引电机厂)。许振球学技很用心,三年期满,就到无锡丝厂去做修理机器的机匠,所得薪酬就给父母维持家用。 1932年“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中国空军首次对日空战,空战中击伤敌机两架,起到了阻挠敌机轰炸上海的目的。通过这一战,国民政府更加意识到空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为此加大了培养飞行员的力度。中央笕桥航空学校规定每期招收100名年龄为18至24岁的男青年,在笕桥机场工作的许振国便动员许振球前去报考。 许振球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和机器打过多年交道,进了航校很快就学会了开飞机和修飞机。曾被派往江西南昌参加飞行表演,观看表演的蒋介石,对飞行员的精湛表演大赞赏,当面嘉奖,许振球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主要党政机构都移驻武汉。中共中央也派董必武到武汉筹办“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湖北省工委”。武汉成了国共两党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 1937年9月中旬,日本不断对武汉狂轰滥炸,国共两党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那时,美国对中国抗战持旁观态度,国民政府只能向与中国接壤的前苏联求助。 前苏联同意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并由前苏联空军领导人拉克杰诺夫和斯木什盖维奇,直接领导援华志愿人员的挑选和编组工作。支援中国的飞机、战车、火炮及军事技术人员星夜兼程运往甘肃兰州,再从兰州转运到武汉等各个战区,兰州成了前苏联援华物资和人员的集散地。 这时,许振球就在兰州专门接收前苏联援华飞机,负责飞机的装配和检修。 1938年3月16日,中国空军飞行员郭家彦和张君泽驾驶着一架前苏联TB轰炸机改装的运输机,从兰州飞往武汉。飞机上有阿列尼科夫·彼得·伊万诺维奇大尉,罗曼诺夫·费德尔·谢苗诺维奇中尉等20名前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成员。 中国方面有俄语翻译,无线电专家,空军飞行员,航空机械士等18人。其中飞行员和航空机械人员更是武汉方面亟需的后勤力量。(当时国民政府在南京、南昌、洛阳、广州、杭州和重庆都建有飞机修理厂,全国共有飞机修理人员700多人)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