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空战打下来,飞机检修是头等大事,发现问题,立即送往修理厂抢修,机械人员日以继夜的抢修,飞行员则翘首以待地盼着,往往是修好一架,经过试飞,就立即升空参战。航空机械师肩负的重任,并不逊于直接参战的飞行员,飞机上38名人员,虽然职能各不相同,但都担负着保卫大武汉的军事使命。 26岁的空军中尉郭家彦,河北献县人,空军军官学校航炸班第一期毕业生。历任空军侦察第一飞航队飞航员、第五队队员、空军第八大队第十队分队长,参加过多次空战,飞行技术过硬。是1602号T.P·3号运输机的主驾。副驾驶是24岁的空军少尉张君泽,四川灌县人,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毕业。历任中央航空飞行教官、空军第八大队第十队少尉本级队员,飞行技术同样过硬。 1602号T.P.3号运输机从兰州拱星墩机场起飞,飞过黄土高原,一切都很正常,照此航速,完全可以在预定时间飞抵武汉。 飞到平凉上空时,飞机突然剧烈地晃荡起来,引擎也发出了异响,机舱里有了烟味。副驾驶张君泽脱口而出:“不好!发动机出故障了!”平凉没有供TB轰炸机降落的机场,能降落的只有拱星墩机场。 郭家彦果断决定:返航!返回拱星墩机场!38个人,悬着的38颗心!飞机摇晃着继续飞行,距拱星墩机场越来越近了,可是,来不及了,发动机起火了,熊熊烈焰使飞机瞬间解体…… 38个人,似38片树叶纷纷从空中飘落、坠地…… 空难发生后,航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失事现场,了解事故原因,处理殉难者的后事。38人无一生还,尸体焦化无法辩认,在一具遗骸旁的皮夹子里,发现一只刻着许振球名字的金戒指,这一年,许振球28岁。 战争年代有着许多无奈,前苏联援华是中苏两国之间的秘密,避免前苏联与日本的关系恶化,避免引起国际纠纷,是这次空难不能公开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空难使中方军事力量蒙受的损失巨大,不能给日寇有可乘之机,更不能影响我军的抗日信心,所以国民政府只能保持沉默。沉默,并不代表遗忘,任何一个为抗战献身的英烈,都不会被岁月尘封湮灭。 许振球牺牲时,许效约才5岁,父亲是什么模样,他没印象,但父亲是打东洋人的空军,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是伯父许振国扶养他长大。上世纪50年代许效约毕业于金陵电校,分配到西北工作。1957年秋天,他利用探亲的机会,前往兰州寻找父亲的坟墓。兰州机场的政委接待了他,档案记载着,许振球葬在南山烈士陵园第二排第三穴。扩建机场时,所有的坟墓都已深埋平整,包括那次牺牲的20多名前苏联援华人员。 许效约征得机场政委的同意,从机场上挖了一包土,小心翼翼捧在胸口,一路默吟着:“父亲,儿子来带你回家了,带你回家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