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观(1880-1950),字利恒、励恒,晚号澄斋老人,罗墅湾人。曾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校长、上海中医大学校长。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 谢观幼承家学,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读书,12岁已读完“四书”、“五经”,对古今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又熟诵《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集》及《本草经方》等医籍。15岁外出求学,投名师学习史学、舆地学及诸子汉唐古文。后就读于龙城书院。他勤奋好学,基础扎实,每次考试成绩均列前茅。1901年,谢观入美国新教教会在苏州创办的东吴大学读书。1905年应聘赴广州中学授地理课。由于他功底深厚,讲课深入浅出,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一时声名鹊起,广州各校竞相延聘。因此,谢观当时曾兼两广优级师范、初级师范、陆军中学、陆军小学、广东法政学校等7所学校的地理教习。1908年,谢观离开广州到上海,应张元济之邀,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纂地理书籍。同年,上海澄衷学堂又聘谢观为校长,由于他严管理、勤教课,三年后,澄衷学堂成为上海诸校之首屈。 1911年,辛亥革命后,武进县推举屠寄为民政长。屠寄久闻谢观先生,就力荐谢观出任武进县学务科长。谢观任职后,悉心筹划,严查考绩,使武进县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学校数量由30所变为58所,学生由4000人发展为6万余人。当时民国政府教育部考核全国2000多个县的学校教育,广东中山县为第一,江苏武进名列全国第二。 1914年,谢观仍回上海商务印书馆编纂地理书籍,数年成书30余种。其间,中国医学界希望上海商务印书馆能编纂一部医学辞典,商务印书馆将此事托付给对中国医学颇有研究的谢观。谢观受命编纂中国医学辞典后,纵览古今医籍,旁及朝鲜、日本的医书,汰其芜,去其复,取其精华,殚精竭虑,八年成书,定名为《中国医学大辞典》。该书收有7万多条词目,共350余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辞典。凡习中医者无不典藏,曾先后再版31次,行销通商各国,至今仍是中国医家主要参考书。后来,谢观又花10年时间编著《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这是一部上至炎黄、下迄近世、数千年来的中医学说的各派源流史,评论界认为这是中医界之绝唱,对中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观虽不以行医为业,但他热心中国医药事业,潜心医学研究,在中国医药界有很高的声望。当时,上海中医药团体很多,往往意见不一,发生矛盾纠纷,常请谢观出面调停和解。1919年,谢观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协会。1921年,上海中医协会改组为上海市国医同业公会,历次会议均推选谢观为主席兼监察主席。是年中央国医馆成立,谢观被推选为常务董事。1935年中央国医馆改选,谢观仍为理事,并五次担任上海中医试验委员。 谢观晚年寓澄斋,悬壶济世,问学弟子。谢观对中国医学研究相当精深,善于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并能从疾病之根源,结合气候、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惯,辨症施治,放之寒温热三带而皆准。他的学生为了把他的言论医事传之于世,辑成《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话》、《澄斋年谱》等,附以《葆初先生医集》、《钟英先生文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