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别号焦木、冷风、黄山、黄岷,孟河人。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后创办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之一《铁樵医学月刊》,成为上海一代名医。 恽铁樵幼时随父母赴浙江台州,6岁时双亲先后病故,由孟河族人将他接回故里扶养。由于恽铁樵既接受过传统教育,又受到西方文化熏陶,文学底蕴深厚。他仿效当时著名翻译家林纾“林译小说”的笔法,开始翻译西洋小说。在包笑天主编的《小说时报》上发表了《豆蔻葩》、《黑衣娘》、《奇怪之旅行》、《波痕荑因》等西洋小说,由于他翻译得情真意切,为时人所传诵。1912年,恽铁樵35岁时,上海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鉴于他的文名,聘他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从此一任8年,一面编辑月报,一面继续翻译巴尔扎克、莫泊桑等名家的小说。他认为在政治黑暗、游戏人生,“大局摇摇,人心不古”时,小说应担负起一定的社会使命。他把对社会劝惩教化作用放在编辑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上。他反对“花前月下,无病呻吟”,旨在“变国俗”。他主编的《小说月报》在为人们提供“公暇遣兴之需”作品的同时,还编发了不少颇有教育意义的小说。文学史家认为:“那时中国的小说,还在幼稚时代,居然经他的提倡,把小说的价值顿时提高了。”这对“繁荣小说创作”有一定的贡献。 恽铁樵除了翻译西洋小说,还自己创作小说。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每篇都经过深思熟虑,每笔都郑重斟酌。他的作品题材大都关注社会,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有着比较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期间,还慧眼识珠,提携了不少文学新人。1912年12月6日,当时尚未成名的鲁迅,将他在绍兴师范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署上“周逴”的笔名,投寄《小说月报》。恽铁樵审读此稿,非常赏识它的精密与文采,即予复信,加以赞誉鼓励,并预付5元稿费。次年4月,此文在《小说月报》4卷1号卷首刊出,对小说的精彩之处还加了10余个圈点,并在文后加上“焦木附志”的按语:“曾见青年才能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字药之。”还有“转弯处俱见笔力”、“写得活现,真绘声绘影”、“状物入细”等批语。恽铁樵热情地把这位一不相识、二无名望的“周逴”推荐给社会,这对鲁迅后来在文学上扬帆,确实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恽铁樵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后来在医学方面也轰动过当时的上海滩。恽铁樵有子女多人,但大都死于庸医的误诊,加上自己多病的亲身感受,遂在编辑工作之余,悉心钻研医学。他先在亲朋好友间医病。有一次,他竟治愈了一位被大医院回绝的伤寒病人,医名渐渐传开,上门请他治病的人络绎不绝。有一年,他的第四个儿子又得了伤寒症,但上海很多名医不能确诊,不敢用伤寒药方。恽铁樵仔细查阅大量医学文献,比较中外伤寒病例,与夫人反复商量后,大胆地开出药方。用药一天即转危为安,从此医名大振。恽铁樵决定弃文从医,辞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于1920年正式挂牌行医。他主治内科和乳儿科,尤擅长治伤寒症,药到病除,闻名上海滩。他凭借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脉理,看病时一手搭脉,一手开方,速度快而疗效好。《礼拜六》主编王纯根势已病危的儿子被恽铁樵治愈,十分感激,以自己亲身经历作“恽铁樵良医”广告为之宣传,时有“乳儿有疾请铁樵”之说。由于他耳朵失聪,看病时常用一扬声筒和病人交谈,因而又有“神聋医”之称。 1935年7月26日,恽铁樵在沪病逝,享年57岁。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写挽联哀悼,在著述中称恽铁樵为“医绝”。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