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杏林儒医丁谏吾

时间:2015-02-27 10:25来源:未知 作者:武进档案馆
丁谏吾(1887—1952),原名佩玉,字鉴悟,焦溪人。祖传世医。

      丁谏吾(1887—1952),原名佩玉,字鉴悟,焦溪人。祖传世医。

  丁谏吾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在焦溪一个世代中医之家。祖先曾为明代万历帝御医,被赐封于常州南门茶山居住。后由于人丁兴旺,子孙纷纷向外迁移,一支迁安徽,一支迁江西,另外两支分别迁往孟河、焦溪,丁谏吾属焦溪一支。丁家从22世永怀公起,代代行医,传至丁谏吾,已是17代了。丁谏吾幼年时,家境贫寒,一度寄养在芙蓉西柳宕外祖父家。7岁时回焦溪随父读书。粗通文墨后,又从三河口举人吕翰仙为师,攻经史,学诗文。18岁后,他一面在焦溪镇设馆教学,一面专攻祖传中医,潜心研究《灵素》、《金匮》等经典著作,20岁便开业行医。后又拜武进名医承槐卿为师,学习大方脉,并随诊经年,医术大进。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农村缺医少药,卫生落后,霍乱、痢疾、伤寒、湿温等病时有流行。丁谏吾治疗急性时症,颇有专长,投剂辄效,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无锡县北乡黄泥泾赵某之独子患伤寒,神志昏迷四五天,危在旦夕。经丁谏吾往视诊断,对症下药,终于转危为安。横山桥杨时泰布庄老板患湿温病,反复出白  十余次,缠绵病榻,身体虚弱。其家慕名来请丁谏吾往治,三服中药,便见疗效,嗣后逐渐康复。1934年夏秋之交,农村瘟疫流行,染者众多。丁谏吾不顾夏日秋阳之蒸晒,每日下乡为病人治疗,有时连续几天无暇回家。有一天去芙蓉西柳宕出诊,病家闻讯,纷纷前来求治,他通宵达旦地为病人诊治。为了扩大防治面,丁谏吾乃用大剂量大青叶(一种中草药)煮开后,让村民们饮服。此药清热解毒,既可防病,又可治病,对抑制瘟疫有明显作用。

  丁谏吾医术高明,尤擅治肺病咯血。1931年,江苏省省长钮永建患肺病,经常咯血,住镇江医政学院治疗。当时正值民国发生“废止中医案”,该院不设中医,也不准中医进院诊治。可钮永建邀请武进中医丁谏吾赴镇江,被特许进院诊治。钮永建愈后,亲笔题写“扬葩杏林”四字,并印成处方笺赠给丁谏吾,还为《世儒医丁谏吾四十唱和集》题写了书名。1934年,焦溪东下塘徐某邀请丁谏吾去苏州为奚凤霖之长兄诊肺病。奚兄赠丁氏“仁术济世”匾额一方,并让其弟奚凤霖在苏州学习中医,奚凤霖后亦享名于中医界。

  1932年,45岁的丁谏吾被推选为武进县国医公会理事兼城北片的负责人。当时发生的“废止中医案”,引起各地中医的反对。为了维护中医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丁谏吾曾带领武进县城北片中医到常州城内游行请愿,要求撤销此案。在全国中医界人士强烈发对和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国民政府被迫撤销取缔中医案,并成立中央国医馆。抗战期间,江南沦陷。焦溪成为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活动中心,新四军和江南抗日义勇军经常在周围活动,丁谏吾经常在地方干部陪同下,深夜下乡,为抗日部队的伤病员治病。

  丁谏吾热爱中医,享誉一方,却经常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他既精于医术,又长于文墨,曾以儒医自命。

  丁谏吾热爱中医事业,积极培养中医人才。他20岁行医,23岁即收徒授业。师从他学医的先后有20多人,其中他的长子丁光迪成就较高。1952年秋,丁谏吾因病去世,享年65岁。

  丁谏吾生前还喜爱购置古籍善本,收藏名家书画。曾以家有古籍千册、字画百幅而自诩。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