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时间:2015-02-28 10:03来源:未知 作者:武进档案馆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祖籍武进。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祖籍武进。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于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梅氏远祖为明初高级武官,受命驻防天津卫,全家北迁。清末家道中落,但梅贻琦自小刻苦攻读,学业优秀。1909年,梅贻琦以第六名高分考取清华首批留美学生,赴美进入吴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专业。1914年,梅贻琦获工科学士学位。回国后不久,到清华任教,主要教授数学、物理。1921年又赴美深造,获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6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改制后首任教务长,时年37岁。年富力强的梅贻琦出任教务长后,全面进行革新整顿,将大学部设立17个系科,引进美国学分制,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将全校教师按学历、学力及专长统一配属各系,使清华由原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演进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1931年12月,梅贻琦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根据社会发展所需,创建了著名的清华工学院,在原有土木工程系基础上,增设机械、电机两系,创办了航空、无线电、金属等研究所,以及《机工季刊》、《工程季刊》等学术刊物,修建了航空工程馆、机械工程馆和电机工程馆,使清华工学院在创建之初,就站在世界工程技术前列,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先迁湖南长沙,次年春再迁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与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联大常委会”,由梅贻琦任主席。数月后,张、蒋两人先后去重庆任职,联大便由梅贻琦一人支撑。梅校长团结三校师生在西南边陲,平地起家,艰苦创业。在敌机轰炸、物资设备有限、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使学校规模渐次增至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学生3000人以上。在梅贻琦的领导下,西南联大的教学始终井然有序,教学质量之高,堪称战时奇迹,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唐敖庆、林骅等。

  1948年12月14日,梅贻琦在北平离开清华大学去南京,不久去香港。1949年6月,飞抵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科学会议。9月作为首席代表与李书华、熊庆来等一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代表大会。1949年12月,梅贻琦从伦敦飞抵美国纽约,担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驻美机构——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管理清华大学在美的庚款基金。从1951年起,梅贻琦在纽约组建了“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用清华在美国的庚款基金利息资助旅美华裔学者进行科学研究。

  1955年底,梅贻琦到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建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和台湾清华大学。1957年,新竹清华大学首批校舍完工,秋季开学上课。

  1962年2月,梅贻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月29日,梅贻琦在病榻上发表对校友的最后一次讲话。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享年73岁。

  梅贻琦拥有丰富而科学的教育思想,这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他始终积极倡导通才教育理念,从德、智、体、群、美诸方面培养人、教育人,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1989年,梅贻琦先生百年诞辰,北京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一尊由海外清华校友捐赠的梅贻琦半身铜像也同时揭幕,梅贻琦的名字将永远和海峡两岸的清华大学紧紧地联在一起。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