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杨文照与杨氏义庄

时间:2015-03-22 16:25来源:未知 作者:杨金达
杨文照(1861年-1945年)何许人也?清末民初著名的慈善家,一生热衷于慈善事业,曾于1912年、1917年先后荣获大总统七等、六等嘉禾奖。

  杨文照(1861年-1945年)何许人也?清末民初著名的慈善家,一生热衷于慈善事业,曾于1912年、1917年先后荣获大总统七等、六等嘉禾奖。

  杨文照居住在青果巷东口,祖上是坂上殷家桥,在常州恽家做总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杨文照在青果巷自己屋前建造了杨氏义庄。他把在阳湖县和武进县所购置的五百零四亩三分七厘田地全部捐赠给义庄,作为公产,每年所收的田租一半供给“孤贫户”,一半为杨氏“子孙读书之用”。杨文照会同族里尊长共同制订了《阳湖杨氏义庄规条》,具体拟定了38条义庄发放钱粮的细则。如“孤贫者,每月给米数:大口每月米二斗,小口每月米一斗”,“凡废疾无人养恤者,不论男女终其身,一体给,不以成丁为限”,“族中无力丧葬者,给殓费钱六千文,葬费二千文”。又如“族中无力读书者,每年给束修三千文,按季支领。或资性聪敏,试笔能文,每年加给钱三千文”,“子弟考试,县府试每场给钱五百文,院试给钱二千文,入闱者四千文,岁科试各一千文,补廪者四千文,乡试六千文,会试二十千文”。开始时全年资助孤贫户70户,后来逐渐扩大,每年维持在150户左右。义庄一直开办到抗战前夕。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发大水,武进芙蓉等圩倒塌,整个圩区一片汪洋。水退后,庄稼绝收,处处残垣断壁,哀哭之声遍地,惨不忍睹。杨文照抵押了200亩田,凑足8000元带头募捐。他说:“大家凑一点,我们手头紧一点,灾民就可以渡过难关了。”杨文照带了头,大家纷纷捐助,购买数百石面粉分发给灾民。第二年,从4月开始连续6个月滴雨未下,丹阳全县和武进通江等乡旱情特別严重,麦子颗粒无收,秧插不下去,绝大部分农民7、8月份就断粮了。杨文照一面卖掉200亩田,捐助10000元,先行救急;一面派人去上海向武进同乡劝募,共募捐42000多元,全部购粮发放给灾民。1921年,芙蓉等圩又遭水灾,杨文照又率先募捐,亲自到灾区去发放救灾物资。同年沙洲县发大水,杨文照捐助2000文和数百银元,购600多担小麦去灾区发放。杨文照还与上海的武进名医丁甘仁联系,由丁医生出面募捐1500石大米和800余件棉衣,全部发放给灾民。1923年,扬中、泰兴、武进等地遭遇旱灾,杨文照又募捐米面600余石去灾区散发。

  杨文照不仅热心赈灾,对社会公益事业也热心资助。一次,常州西仓桥附近失火,不少民房被毁,杨文照出资建造10间房屋赈给他们居住,还资助资金让他们继续经商自存。常州城内河道交错,行走诸多不便,杨文照出资建造22座桥,同时修复加固了23座古桥,如新坊桥。常州青果巷、麻巷、西横街等街道原来都是泥路,雨天行走不便,晴天灰尘满天,杨文照出资把这些街道全部铺上麻石。当时常州居民全部饮用运河水,河水浑浊不清,很不卫生,杨文照于1914年、1915年间开凿了部分公井,1924年又与心耘一起开凿公井,前后共凿公井135口,遍及常州及城郊各条街巷。杨文照还分别在西河洞桥和南门各购10余亩地,劈作“义地”,专门供贫穷无地人安葬。他还组织人力把全城各寺院久寄之灵柩代为埋葬。两处义地共修义冢数千墩。大家称颂杨文照为“活菩萨”,称他“生者全其生,死者得其所”。

  杨文照一生置了不少家产,自己吃用很节俭,每餐一荤三素而已,衣着也很普通。他的家产全部用来做慈善事业。他本家有几位长者多次劝他也要为后代子孙多留一点,他总是笑笑说:“杨家历来崇尚‘清白传家’,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好,‘遗金于子孙,不如积德植子孙’。遣金子孙,会出败家子,他们不知钱财来之不易;只有把子孙培养成才,才会不断创造财富。”这是杨文照一生的人生信条。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