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后改名公朴,号朴如,武进人。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伟大的民主战士。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李公朴受到反帝爱国思想的激励,在镇江发起组织爱国团体,在报上揭露奸商出售日货的阴谋。1922年,李公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学习,毕业后升入沪江大学继续攻读。1925年在上海“五卅”运动中参加了罢课游行。1926年到广东参加了北伐军,被派到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愤然离开了部队。 1928年8月,李公朴乘轮赴美留学。到达美国在雷德大学入学后,邹韬奋聘他为《生活》周刊的特约通讯记者,他先后为《生活》采写了数十篇通讯,举凡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社会风习等方面皆有所报道,内容生动,发人深思。1934年11月,李公朴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后来发展成为“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众多进步书籍,为上海许多没有机会求学的成人和青年提供了读书机会。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掀起了抗日爱国的“一二九”运动。12月12日,李公朴在上海和沈钧儒、章乃器、钱俊瑞、陶行知等人也发起了救国运动,发表了《上海救国运动宣言》,提出了八项救国主张。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李公朴被选为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成为“全救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1936年11月23日凌晨,国民党为了压制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负责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7人。李公朴入狱后,始终正气凛然,充分表现出如他自己在狱中所写“拼七人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自由”的崇高精神。在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后,全国各界人士的营救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国民党政府为抗战爆发后的情势所迫,于7月31日将“七君子”交保释放了。 1938年12月,李公朴同张曼筠一起经西安乘八路军办事处的汽车到延安,毛泽东多次接见他,到窑洞来看望李公朴夫妇,并为张曼筠的长城画幅题旧作《清平乐·六盘山》。毛主席还就文化教育以及出版工作方面的问题对李公朴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把文化教育和出版工作深入到广大农村和游击根据地。为了把抗战教育与发动群众结合起来,李公朴打算组建一个“抗战建国教学团”,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于是从抗大、鲁艺抽调一些干部组成了“即教即学、边教边学”的抗战建国教学团。每到一地都开办短训班,把学校送上门来,宣传抗日,教育民众,受到各地军民的欢迎。 皖南事变后,李公朴在昆明创办了《北门书屋》,仅两年多时间,就出版各类进步文艺读物30余种,并翻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书,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一手制造了“较场口血案”,各界人士被打伤的有60多人,其中包括郭沫若、马寅初等人。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爆发,在这极端险恶的时刻,李公朴不顾个人安危,与闻一多等人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的万人签名运动,动员人民反对内战。1946年7月11日晚10时,李公朴与家人在回家途中,路经学院坡小路时,被尾随后面的特务用无声手枪击中了腰部,突然倒地。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不幸逝世,年仅44岁。7月16日,昆明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至公堂隆重举行李公朴追悼会,毛泽东、朱德联合发来唁电,周恩来、董必武等以中共代表团名义发来唁电。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