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新闻战士恽逸群

时间:2015-04-11 15:26来源:未知 作者:武进档案馆
恽逸群(1905—1978),原名钥勋,字长安,武进人。我党新闻战线上的名报人、名记者和著名政论家。

      恽逸群(1905—1978),原名钥勋,字长安,武进人。我党新闻战线上的名报人、名记者和著名政论家。

  恽逸群1923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一心向往“科学救国”,由于家庭困难被迫中途辍学,转到无锡电话公司当练习生。1927年春,北伐军到达武进,他以国民党县党部常委的身份,领导常武地区的革命斗争。

  1932年8月,恽逸群投身于上海新闻界。1935年参加了马相伯、沈钧儒等发起的“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担任宣传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留在上海,先后担任《大美报》、《导报》、《译报》编辑、主笔、总编辑等职务,编发稿件,撰写社论,使沦陷区的人民在黑暗中见到光明,听到共产党的声音。1939年6月,恽逸群转移到香港,主持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的工作,把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民主革命的斗争情况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香港,恽逸群重返上海,根据党的指示,打入敌“新中国报社”和特务机关“岩井公馆”,为党搜集和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抗战胜利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工作,历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辑、华中新闻学校校长等职,后又代理华东局宣传部长、华中局政治秘书等职。解放后,恽逸群出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时兼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和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恽逸群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一位难得的多面手,尤其是他撰写的政论文章,往往有超凡的见解,而且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深得读者喜爱。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全国舆论哗然,对张、杨兵谏蒋介石的重大举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这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形势,恽逸群冷静地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判断,在《立报》上连续发表两篇评论,明确指出:“西安事变有和平解决之可能”,“中国决不会变成西班牙第二”,这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的关注。不久,这一判断为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所证实。人们不能不佩服恽逸群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使他获得了“舆论界之慧星”的赞誉,作为名记者、名政论家蜚声中国新闻界。

  恽逸群在党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理论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39年4月,由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主办的中国新闻学院在香港成立,他跟金仲华、郭步陶等进步报人应邀到该院任教。解放战争期间,恽逸群又先后兼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济南新闻学校校长,为各解放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新闻骨干。

  恽逸群还创办了上海新闻图书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收藏和研究旧报资料为主的图书馆。上海新闻图书馆成立后,几经周折,于1958年并入上海图书馆,使那些珍贵的藏报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恽逸群在解放后的几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无端的冲击。“文革”期间,又遭批斗,受尽摧残。即使在这异常艰难的境遇中,恽逸群仍然胸怀忧国忧民之心。

  1974年春节前,恽逸群曾抱病回到故乡,因其在武进马杭乡上店寿山村的故居房屋已毁,便寓居在二姐恽荃、姐夫顾友霖家养病。1978年8月,中央组织部安排恽逸群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从事近代史研究工作,于当年12月10日在南京病故。1980年4月公安部宣告恽逸群无罪,1982年为他恢复党籍,1984年4月予以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在南京隆重举行了悼念仪式。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