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云(1908—1968),武进人。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 冯仲云1921年就读于横林余巷小学,后转常州冠英小学。1923年考入杭州蕙兰中学,经常阅读《新青年》和《向导》周报,爱国思想日益增长,并参加了反对军阀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政治斗争。1926年9月考入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4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第四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坚持革命斗争。1930年10月,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哈尔滨,以商船学校教授的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1年5月,根据北满特委决定,冯仲云担任中共江北区委宣传部长,推动了哈尔滨爱国运动的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冯仲云决心“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与东北人民战斗在一起”。他担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兼满洲省委少数民族委员会负责人,在哈尔滨的学校、工厂进行反日宣传活动,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动员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人参加抗日军队和乡村义勇军,同时在哈尔滨开展募捐活动,购买军用物资和药品,支援抗日军队。1932年,冯仲云以江北区代表身份,参加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当选为省委委员。会后被派到汤原县工作,领导松花江下游地区的反日斗争。 1934年秋,冯仲云到了抗日第一线。他和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一起研究了粉碎日军的“讨伐”计划,并亲自参加和指挥了肖田地战斗,消灭日军130多人。1935年1月,以哈东支队为基础,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他们在珠河、苇河一带开展了艰苦的反日斗争。抗联主力西征后,冯仲云率领留守部队和伤病员,继续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密林中,与多于自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强敌进行殊死斗争,为坚持小兴安岭地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仲云被派往沈阳,任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千方百计将从日军手中接收过来的武器、弹药等物资转交给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并为党中央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迅速进入东北地区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4月,冯仲云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全省动员8万多人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组织10万多人参加支前担架队、运输队,全力支援东北、华北的解放战争。1949年5月,冯仲云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并在哈尔滨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烈士子弟学校。 1952年12月,冯仲云出任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他集思广益,对图书馆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读者登记制度,开辟了机关团体借书和照相复制业务,加强了参考咨询和专题书目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图书馆与国内外100多个大型图书馆建立了馆际邮包互借关系,从而打开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图书交流的渠道。 1954年9月,冯仲云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水利部和电力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他继续任副部长。1956年到1960年,他先后两次参加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的考察活动,查明了自然资源,积累了科学资料,为后来建设和开发黑龙江流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文献。 1955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授勋典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授予冯仲云“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68年3月17日,冯仲云因遭受林彪、“四人帮”的关押、迫害,含冤逝世,终年60岁。1977年11月23日,党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文革”强加给冯仲云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一律推倒,恢复名誉。198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时,在卢沟桥边的宛平修建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其中介绍东北抗日联军时,用红字书写了冯仲云的名字。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