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任全(1908—1988),武进人。中外闻名的集邮家。 马任全从小喜爱集邮,特别是他进入大学后,经常协助他父亲书写英文信件,与国外客户联系,收到大量国外来信,信封上五彩缤纷的各国邮票,更吸引了他的兴趣。他把各国邮票剪下来集在一起,成为一个“万国邮展”。当时,在上海租界里,中外邮商云集,买卖邮票的小摊贩随处可见,邮票市场逐渐兴旺起来。马任全一有空就奔走于大小邮商之间,不倦地寻觅搜挖,邮票藏品越来越丰富。 在集邮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把世界各国邮票收集齐备,倒不如集中精力收集中国邮票,担负起对祖国的邮票和邮史作深入研究的责任。于是,他开始集中精力到对中国邮票的收集上来。早期华邮中最珍贵的有三种,就是清朝的万寿票、大龙票和红印花加盖票。马任全以这三种早期华邮票为主要目标,不辞劳苦地奔波在邮市和集邮爱好者之间,不惜代价,寻觅挖掘,经过几年努力,这三种邮票基本上每套都收齐了。 马任全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集邮家,而且是一位驰名中外的邮学家。他花一年时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写成《国邮手册》,于1944年出版。1946年,马任全修订和再版了《国邮手册》,最重要的特色是不仅有历代中国政府发行的邮票,而且专辟解放区邮票一章。由于马任全收藏华邮数量之多,研究成果之富,而且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历史贡献,他在20世纪40年代被集邮界公认为“华邮权威”和“集邮大王”。 1947年,马任全又编辑出版了《马氏国邮图鉴》。这本书有30万字、600多幅插图,对中国历代邮票搜罗无遗,资料翔实,且印刷精美,出版后销售一空,被誉为中国邮坛的空前杰作、华邮最权威的工具书,同时也受到国际邮坛的称赏,因而在欧美、香港等地多次被翻印,使马任全成为进入国际邮坛名人录的第一位中国人,从而享誉世界邮坛。1980年,年逾七旬、头发花白的马任全又根据全国集邮界的需要,对《马氏国邮图鉴》进行补充修订,经过三年辛勤努力,完成了中文书稿,接着又翻译编写了英文书稿。到1988年12月,才正式出版了《中国邮票图鉴》这本煌煌巨著,内容焕然一新,包罗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全部邮票,插图也增至1000多幅,并增添了许多邮史资料,被国内外推崇为介绍和研究中国邮票的权威著作。 马任全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一心想着要发展中国的集邮事业,提高人民的邮识和爱国思想。1956年7月,他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6000多枚珍贵华邮,其中包括一枚价值连城的“红印花小字当一元”旧票。对马任全的慷慨义举,政府除予表彰外,邮电部还特制1000枚《马任全专邮》信封上市发行。邮政部门为集邮家个人特制纪念封,这在中国邮政史上还是第一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任全决心继续为发展中国的集邮事业作更多的贡献。1982年,邮电部再次接受他捐献的名贵珍邮《实寄首日封专集》和世界孤品——1945年解放新疆塔城时发行的手盖票10枚,这些都是国家邮票档案资料中所缺少的。 马任全还被称为“中国民间集邮外交家”。由于他精通英语,又有深厚的邮学知识,马任全经常与国外集邮家交往,多次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国家。1988年,邮电部举行纪念中国近代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纪念活动,广邀外国集邮家参加,他们纷纷要求与马任全晤谈,然而马任全这时因患肺癌已卧床不起,但他为不使国外邮友们失望,仍坚持在病榻上与美国集邮家等国际友人分批晤谈,从而增进了中国与各国的友谊,更使国际集邮界对中国集邮活动有了正确的认识,终于接纳中国参加了国际集邮联组织,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