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1891年-1934年),原常州府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得力干将,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他的专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特别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赵元任与刘半农的交往和友谊始于1924年。是年,赵元任一家从美国赴欧洲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与游览。到法国巴黎后,赵元任就向朋友张奚若打听刘半农的住址,因为赵元任对刘半农正在进行的汉语字声实验非常感兴趣,所以急着要找他。而刘半农这个时候正忙得焦头烂额,经济上也比较拮据,平时不大与人往来,真正是安贫守拙,但学业上却非常用功。赵元任找到刘家后,刘半农见到赵元任又诧异有高兴,一是因为素昧平生,也是因为“久闻赵名”。两个人坐下一谈就是半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饭后,赵元任还为刘半农一家拍了张刘半农所谓的“叫花子相”。在巴黎,赵元任差不多天天与刘半农见面,在刘家吃饭,边吃饭边讨论有关问题。因为这时他们俩都忙,刘半农忙着博士考试和他的“乙二声调推断尺”,而赵元任也“必须每天去巴黎大学和那里的教授讨论很多事”。1925年3月17日,刘半农博士答辩,邀请赵元任夫妇参加。赵元任与几位主考教授认识,允许为刘半农拍照。答辩进行得严肃而隆重,历时6个小时。刘半农筋疲力尽,两手撑着头靠在桌子上。考官后来宣布答辩通过,大家握手庆祝,都很高兴。当晚,赵元任请刘半农一家吃饭表示祝贺。第二天一早刘半农又叫赵元任去给他照戴白皮博士帽的相片。 赵元任1925年5月回国,在清华任教,并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导师,时年32岁。同年8月,刘半农带着不少先进的语言学仪器从法国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同年9月26日,刘半农、钱玄同、黎锦熙等在赵元任家聚会,讨论音韵学等问题,刘半农倡议成立“数人会”,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10月17日,“数人会”在赵元任家正式成立,成员有刘半农、钱玄同、黎锦熙、汪怡(一庵)、林语堂、周辨明和赵元任等7人。“数人会”由刘半农任主席,主要议题是“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由赵元任主稿。 赵元任与刘半农两个人在一起不仅讨论语言学问题,而且还一起创作歌曲,一个写词,一个谱曲。两个人最著名的合作成果是《教我如何不想他》。词为刘半农写于1920年的白话诗,发表于1923年,1926年由赵元任谱曲。此歌曲大受欢迎,流传很广,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他”究竟何所指?原诗是这样的: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赵元任在谱曲的时候,将原诗中的“她”改成了“他”,并指出“他”可以指他、她、它) 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歌曲还有《呜呼!三月一十八》、《织布》、《听雨》等等。 赵元任在一篇回忆刘半农的文章中写道:“半农和我是一个多方面的小同行。……半农的诗调往往好像已经带了音乐的‘swing’在里头,这些年来跟他编曲和讨论乐律问题也都像成了一种习惯似的。最近他到绥远临出发时候写来的一封信还是提到作歌的事情,那晓得这封信到了不久,跟着就得到他的死耗了。” 1934年7月14日,刘半农因病去世,赵元任19日得知这个噩耗,深感痛心。他撰写了这么一副挽联,“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寄托了赵元任对刘半农不尽的哀思,尽管两个人相识相知只有十年,但两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