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弼德(Boodberg,1903年-1972年)是一位美籍俄罗斯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他出生于地位显赫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小时就开始学习汉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出于安全考虑,他的父母将他送到中国的哈尔滨。回国后进入东方学院(今国立远东大学)学习汉语。1920年,全家迁移到美国,居住在旧金山。卜弼德入加州大学学习东方语言,从学士一直读到博士,1930年获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论古代中国的战争艺术(兵法)》。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讲师、副教授。1940年任该系系主任,1948年晋升为教授,1963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卜弼德对汉字、中国语文和中国历史语音学都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是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几代汉学家。他的学生中最有名的叫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对唐朝研究颇深,著述颇丰,与赵元任也多有来往)。 赵元任与卜弼德的交往始于柏克莱时期。1938年,赵元任作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在旧金山参加“第六届太平洋科学会议”期间,专程前往柏克莱看望卜弼德一家,讨论有关语言学问题和汉学方面的问题;1940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卜弼德是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他经常去赵元任的住所拜访交谈,用赵元任二女儿赵新那教授的话说,“Peter Boodberg教授到哈佛大学访问六周,也是元任家常客”;后来赵元任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与卜弼德教授极力推荐是分不开的。此后,两个人的交往与友谊愈发密切,学术上也常在一起讨论,一起开设讲座并互相听讲。1958年8月,赵元任写作游戏诗《Jakobsony》,这是用48位语言学家的名字,仿滑稽诗《Jabberwocky》写成的一首诗。写好后,还打电话给卜弼德,并“在电话里将初稿朗读给Boodberg教授听”(赵新那语)。 赵元任于1961年当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会长,1963年卜弼德任会长。1962年,赵元任在斯坦福大学参加美国东方学会西部分会会议,听卜弼德、薛爱华等三位教授的有关中国的学术报告,是年70岁。1963年赵元任从加州大学退休,在教授俱乐部举行的告别宴会上,卜弼德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词。11月中旬,赵元任在家里请客,请的都是一家子,其中也有卜弼德一家。这段时间他们相互间的宴请比较多。退休后,赵元任仍然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还主持东方学会的讨论会,听卜弼德教授做的《中国诗歌的翻译问题》演讲。1972年6月底,赵元任获悉卜弼德教授去世,不顾自己80岁高龄,亲自参加悼念卜弼德教授的筹备工作,并写纪念文章。 赵元任与卜弼德“在学术上、生活上有三十余年的交情。在Boodberg教授健康日下时,赵元任夫妇经常去看望他。赵元任认为Boodberg教授是一位真正的研究中文(主要是古典中文)的学者。尽管他几乎不说中国话,但他是一位非常好的研究中文的学者,甚至比某些中国学者还强”(赵新那语)。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