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乱的采访本中,不经意间发现了江南名儒钱名山先生的一些片段资料。现整理如下,聊以表达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名山先生因不愿寄生于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之中,毅然回归故里,教了大半辈子的书,培育了许多有用之才。他教而不厌,诲人不倦,留下了许多佳话。 据说当年西门有一葛姓子弟,曾穿着皮袍子上学,先生颇不以为然,便和颜悦色地相告相劝:年轻人血气方刚,御寒何须皮裘之衣?还是以弃奢从俭为宜,这对于增强体质也有好处。那位后生虚心听从了先生的教导,后来他衣着朴素,好学上进,与大家打成一片。 某日,先生外出回家途中,见一少年爬到高墙之上摸雀蛋,顿感心有不安,便停下脚步,先在檐下伫立静观,后请少年家长劝他缓慢而下。临别时,先生轻声细语地说,如突然对他高声呵斥,他可能会受惊心慌,难免失足坠落,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先生循循善诱,教书育人的良苦细心,真乃可敬可佩! 据供职于原常州服装机械厂、早已作古的刘九成先生称,1936年春,西郊一个庙里的和尚,求请先生书撰楹联一副,悬于观音殿上:“来日大难,果有救苦之心,此其时矣!西方极乐,尚以大悲为号,不亦伤乎?”联语看起来似是对菩萨的揶揄嘲讽,略带几分幽默挖苦,实际是先生借联诘问,流露出他对国难当头愤懑抑郁的心情,宣泄了他的忧国之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痛感祖国山河沦陷,国将不国,遂避居沪上。寓所题名“桃源村”,意在“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也。当年西门太平巷一户人家的堂屋内,曾有他书写的一幅中堂:“爱居避风无情钟鼓,黄鹤戒露岂意轮轩”。可以窥见先生对战乱的悲愤之情。 名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其民族气节,广受世人称赞!痛惜钱振煌先生没能看到还我河山,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便于1944年溘然长逝,驾鹤西归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