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陈云发的故乡情戏剧缘

时间:2016-05-26 09:02来源:未知 作者:李寿生
陈云发是常州新北区春江镇安家街道西滩村人,初中三年在王下村中学度过,和我是校友。一次回常探亲,经校友张焕兴介绍,我们便握手相识了。从此来往20余年,想不到竟成莫逆之交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汇报》、《解放日报》副刊上常见到署名陈云发的文章,或散文,或随笔,或剧评,文笔精湛,辞采飞扬。那时国内报刊很少,能在单位图书室里看到的就那么几张大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张张权威,能在《文汇报》、《解放日报》副刊发表文章,是件很风光的事,令人羡慕。陈云发是常州新北区春江镇安家街道西滩村人,初中三年在王下村中学度过,和我是校友。一次回常探亲,经校友张焕兴介绍,我们便握手相识了。从此来来往往20余年,想不到竟成莫逆之交。

      196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陈云发,他的不少校友后来都当了大官,如原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原上海市人大主任龚学平等。比较之下,他只当了个小官,先后担任过《上海戏剧》编辑部主任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午报》副总编。但他毕生勤奋写作,以至著作等身,则为其他校友难以比肩。云发先生生前出版的著作有:长篇传记《吟啸菊坛》、历史专著《天子挽歌》、古典文学研究专著《儒林外史作者对我说》、古典戏剧鉴赏专著《元杂剧选解》、评论集《热点QQ网评》等11部,大型舞台剧本《梦断萨迦寺》等3部,另撰有大量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先后4次获“田汉戏剧奖”等。陈先生还最早参加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的策划创办并担任评委。

      作为上海知名作家、戏剧家,兼及长三角经济的研究学者,陈云发非常关注家乡常州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上世纪90年代,常州戏剧界的几次作品讨论会,他都从上海赶来常州参加,发表的真知灼见,使与会者茅塞顿开。他主编的《上海戏剧》,多次介绍常州的戏剧和演员,为繁荣家乡的戏剧创作推波助澜。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访锡剧著名演员吴小英》,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写成的。拙著《我的乡村》出版前夕,他欣然命笔,为老同学的这部农村题材散文集作序,提出了若干散文研究的新论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念念不忘常州的戏剧创作。他抱病为《常州戏剧家》一书作跋,撰写了7千余字的长篇大论《常州对中华戏剧文化的贡献》,从江南重要剧种锡剧在此孕育说到滑稽戏的“常州奇迹”;从常州籍戏剧家对京剧革新的开拓说到对昆曲、话剧发展的建树;从纵论洪深、吴祖光、阿甲说到王嘉大、吴雅童、杨企雯、杨天笑、张宇清……文章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开人眼界,在2013年第2期《翠苑》杂志发表后,反响热烈。2013年国庆期间,上海电视台戏剧频道“七彩戏剧”用了近5个小时时段,播放了一台“江南戏韵、锡剧盛宴”的锡剧演唱专题节目。陈云发敏锐地发现常州锡剧吴派传人和杨派传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在东方网特约评论员专栏,又及时发表网文《“锡剧盛宴”的喜悦与忧思》给予点赞:最值得一提的是演唱“吴派”(吴雅童)小生许君峰,他在《珍珠塔》“后见姑”前的一段唱,唱得人心摇神荡,韵味无穷,这个演员很有前途;“常锡”另一步入“小中年”的演员孙薇演唱了锡剧“杨派”(杨企雯)花旦中《珍珠塔》“后见姑”陈翠娥的一段唱,亦是多年未曾听过的经典唱段,其韵味与“梅派”、“王派”不同,使人耳目一新。由此我想建议,常州锡剧院能以“吴派”小生和“杨派”花旦为主,重新排演常锡版的全本《珍珠塔》,到上海来作展示演出,一定会大受欢迎。《常州日报·常州高新区》及时转载了此文,在常州戏剧界震动很大。他的建议受到常州锡剧院的高度重视,很快重排了体现吴派杨派艺术风格的《红楼镜》等传统剧目,并特邀九秩高龄的锡剧非遗传人吴雅童亲临指导,受到常州观众的青睐。

      陈云发晚年的创作,杂文与时评异军突起。他是东方网的特约评论员,每周在东方网发表一至两篇时评。他的时评,大都是点评和解读国内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时效性强,敢于触及敏感话题,语言犀利泼辣,颇具鲁迅杂文遗风,网上拥趸无数。

      常州的BRT建成后,作为经常回乡探亲乘坐快速公交的陈云发很感兴趣。他将常州的公共交通与周边的几个城市作了对比,见仁见智,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快速公交”为何不便捷》2008年2月11日在东方网贴出以后,我将他的文章在常州网作了转帖,由于话题敏感,一时间跟帖众多,不少过客评论说了一些很不文明的话,包括人身攻击,陈云发看了很生气,他致电于我:如此下三滥的过客评论,如不过滤,与文革中的大字报又有何异?它将影响常州第一门户网站的文明形象,也将影响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我将他的意见转告中国常州网负责人,不久,网站便取消了过客评论,网民必须注册以后,方可登录发言,从而大大净化了网络的舆论环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云发1958年毕业于王下村初中,9月考入奔牛高中,正逢“大跃进”,他的第一个学期差不多都是在土高炉前、大运河拆房工地和砖窑工地度过的,直至1959年春天起才正常上课,又因遭逢“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条件艰苦,农村来的学生只能自带粗细粮蒸饭吃,下饭菜常是家里带去的咸菜炒黄豆、茭白炒酱、萝卜干之类,肚里没油水,总感到很饿。有一年到附近农村参加“三秋”劳动,同班同学烧菜粥“聚餐”,他竟吞下满满一大搪瓷洗脸盆的菜粥,肚子胀得没法睡觉。寒冬时,母亲因参加“修水利”没空做棉鞋,他只能光脚板穿胶鞋,上课时脚指头冻得发麻。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他学习却全神贯注,一丝不苟。196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安家舍是武进县的穷乡僻壤,他是乡里解放后第二个考取名牌大学的寒门子弟。

      2014年6月,我去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参加全国杂文年会,返程时,顺路去陈云发府上拜访。那时,我并不知道他已得了胃癌,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前去地铁站口接我,来回走了不少路。中午,偕夫人又去附近一家像样的饭店宴请我。家事国事天下事,说了不少心里话。没想到这一次会面竟成永诀。拙著《昨夜星辰》出版以后,我在第一时间给他寄去一本,期待老同学的斧正。想不到其时的他已病入膏肓,他最后给我的回音只是一条短信:“大作收到,谢谢!”2015年1月17日,他的老弟陈信打电话传来噩耗。陈云发死后很是哀荣,梁保华、龚学平、尚长荣和上海文艺界一大批知名人士,或敬献花圈花篮,或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其时我患眩晕症刚刚出院,不能去沪送别,只好委托他的亲属代办花圈表示哀悼。痛哉惜哉!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