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抗日(倭)斗争历史上,常州有两位经历传奇的将领名垂青史。一位是明朝的抗倭名将唐荆川,一位是浴血奋战在东北的抗联名将冯仲云。冯仲云与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一起被载入2002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他是对中国革命有重大贡献的常州四个杰出共产党员之一。 冯仲云,常州武进横林乡余巷人,1908年3月23日出生在一个职员家庭。母亲薛氏,略有文化,勤劳、善良、俭朴,对子女要求严格。冯仲云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给他讲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幼小的冯仲云受到初步的文化教育,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精神。 1923年春,冯仲云考入杭州蕙兰中学。他经常到杭州图书馆去阅读宣传新思想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和《向导》周报,爱国思想由此日益增长。同年10月,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慨,杭州爆发了反对曹锟和“猪仔”议员的斗争。冯仲云激于义愤,不顾学校禁令,参加了在西湖举行的声讨大会,这是冯仲云第一次参加反对军阀的斗争。 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杭州的工人、学生相继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冯仲云和一些进步学生,冲破学校当局的阻挠,走上街头,参加了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来到西湖断桥附近的日本领事馆时,冯仲云拿起话筒做街头讲演,愤怒声讨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 1926年9月,冯仲云抱着科学救国救民的思想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该校1928年改称为国立清华大学,冯仲云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第一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冯仲云研读马列主义著作,接触共产党人,开始了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腥风血雨中,冯仲云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征途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暑假期间,他和朱理治、魏明华等深入北京西郊农村,开展农运工作,秘密发展党员。 1928年,冯仲云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坚持革命斗争。他经常出入工人之中,或往返于燕京和其他高等学校之间,揭露蒋汪合流背叛革命的反动本质和反动军阀屠杀共产党人的滔天罪行。冯仲云经常利用夜晚,在清华园的草丛中,召开支部会议,分析政治形势,研究对敌斗争策略。有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他们就在荒草野林中度过漫漫长夜。在冯仲云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党支部经受住了大革命失败后的艰苦斗争的考验,党员很快发展到20余人。 1929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代表肖执中到清华大学,和冯仲云等接上了关系。从此,清华党支部又在市委的领导下进行战斗。 1930年2月,冯仲云调入中共北京市委任职。在此期间,他曾化名冯启农主办文艺刊物《展望》,宣传党的主张和进步思想。同年4月23日,他在北京东单“五一”劳动节筹备会议时,被当时占据北京的阎锡山军队逮捕。在狱中,反动军阀以刑罚折磨他,甚至把他拉到刑场陪绑来恐吓他,但始终没有动摇冯仲云坚定的革命意志。9月底,冯仲云等在党组织的配合下,砸开镣铐,逃出监狱。5个月的监狱生活,使他经受了考验和锻炼,丰富了斗争经验,增长了智慧与才干。他在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1930年北京监狱生活,培养了自己的品德,锻炼了自己的党性,也使我抛弃了当红色博士的幻想,而彻底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冯仲云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还刻苦攻读业务课。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敬佩和称赞。由于被捕入狱,冯仲云未能参加毕业考试,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继续学习或补考是允许的,但此时冯仲云已确定了当职业革命家的志向,毕业证书对他来讲已无关紧要了。冯仲云出狱后,由于身份已经公开,不能继续在北京工作。10月,冯仲云受党派遣到哈尔滨,以商船学校教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冯仲云刚到哈尔滨,无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便独立开展工作。在商船学校和哈尔滨第一中学秘密成立“读书会”和“反帝会”,利用这些组织,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会”的建立和“反帝会”的发展,推动了哈尔滨爱国运动的高涨,并为后来组织发动各阶层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参加反日斗争创造了条件。 1931年,冯仲云把远在常州家乡的妻子薛雯接到身边,引导年仅18岁的妻子走上革命道路,冯仲云的家也成为满洲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工作站。5月,冯仲云与党接上关系。根据北满特委的决定,他担任中共江北区委宣传部长,他建立了商船学校党支部。“九·一八”事变后,商船学校迁往青岛,冯仲云不顾危险,坚持在哈尔滨工作,担任中共全满反日总会党组书记兼中共满洲省委少数民族委员会负责人,在哈尔滨的工厂、铁路、学校及附近各县进行反日宣传活动,建立抗日组织,使我党的主张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人力、财力、物力支援抗日队伍。 1932年,冯仲云赴汤源,同中共汤源中心县委负责人共同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汤源游击队,该游击队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前身。 1934年春,由于叛徒的出卖,日伪军进行疯狂的大逮捕,哈尔滨党组织、团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冯仲云夫妇是敌人悬赏通缉的要犯,他们的画像被贴在哈尔滨的主要街道上,并派出大批军警、特务四处搜寻。满洲省委考虑到冯仲云的危险处境,决定派他到外地巡视工作。冯仲云离开哈尔滨,前往绥芬河,布置国际交通站,后到牡丹江、安达、朱江等地巡视。 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为军长,冯仲云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朱江县委宣传部长,成为该县委全面工作的实际负责人。他率第三军、青年义勇军各一部,在珠河、苇河地区坚持斗争。1935年7月,他返回哈尔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负责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东北民众报》、理论刊物《满洲红旗》的编辑及出版。 1936年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冯仲云当选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他常潜赴抗联第三、第六军视察,并率部在小兴安岭活动。 1939年5月,在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张寿缀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满洲增兵至一百万人,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毁灭性的扫荡”。 1942年7月,中共南满、北满、吉东三省委合并成立中共东北委员会,冯仲云任该委员会委员。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军大规模扫荡下,被迫赴中苏边境整训,仅存的部队合组苏联红军国际独立旅,冯仲云任该旅政治教员。 冯仲云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他的名字是和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等人的名字一起熔入东北抗日联军光辉的历史。在此其间,冯仲云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省委巡视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和第六军的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政委、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苏联红军八十八旅(中国教导旅)情报科长等职务。 冯仲云与杨靖宇、罗登贤等都是抗日联军的主要将领和中共满洲省委的优秀领导者。东北的抗日战场是最残酷的战场,抗联在冰天雪地中,没有后勤,没有补给,没有根据地,前面是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在日伪军的飞机、大炮、坦克和骑兵的不断攻击下,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孤军奋斗14年,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冯仲云有句口头禅:我们这些幸存者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而牺牲的战友和群众。每当他讲到过去的故事时冯仲云总是非常的激动。东北抗联原有3万多人,最后只剩1000多人,一些团长、师长、军长相继牺牲,血染疆场。 冯仲云是我们常州人,是知识分子,眼睛高度近视。在东北战场恶劣的环境中爬冰卧雪、身经百战、苦苦坚持,但他很少谈及自己。冯仲云的战友们在回忆冯仲云时常常谈到:他克服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困难。在战斗中他两次受伤,同时又染上了伤寒和克山病。抗联极度缺医少药,在生命垂危之际,抗联战友想到用盐和卤水消炎和治疗。伤口被盐水浸透,剧烈疼痛,冯仲云咬紧牙关,不吭一声。强烈的生存愿望和坚强的意志使冯仲云居然靠盐水和卤水使伤口居然渐渐好起来。抗联战斗在大小兴安岭,在野外风餐露宿,冯仲云曾近两年的时间没有进过房子睡觉。他们要与多于自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强敌进行殊死搏斗。北满的寒冬积雪没膝,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冯仲云和战士们一样,身着“开花”棉袄,脚穿露出脚趾的靰鞡,白天行军打仗,晚上露宿在篝火旁。“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常事。有的战士晚上睡下,第二天早晨就成了僵尸。饥饿也是很大威胁,没有粮食杀战马,吃马肉、马皮,马吃完了吃草根、树皮、甚至吃靰鞡。虽然有些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在雪地里埋下粮食和衣物,支援抗联战士,但在日军严密搜查下,多数到不了抗联战士手中。为了弄一点粮食,往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多少胸怀壮志,勇赴战场的抗联将士,默默地死在饥寒和病困中。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冯仲云深知一个领导者所肩负的革命重任。他关心着每一个战士和伤病员,每天睡到半夜,就叫醒大家起来活动活动,以免冻坏了身体。他亲自用盐水给伤病员洗伤口,有时还从褴褛的衣服上撕下破布给伤病员包扎伤口。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冯仲云身体很虚弱,他面色黝黑,胡须很长,嘴唇常常起泡和溃烂出血。只有30多岁的年纪,却被误认为老人。艰苦的环境,把冯仲云的革命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他以身作则,和战士一样,坚持军事训练,刺杀、投弹、爬山,他都走在前面。冯仲云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为坚持兴安岭地区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冯仲云奉派赴沈阳、哈尔滨等地任职。与断绝音讯达12年的妻子薛雯团聚。 1946年4月,冯仲云任松花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1949年,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冯仲云去南京、上海等地招聘科技人员,他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大家,动员了大批知识分子到关外参加生产建设,支援了全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他还动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充实了师资队伍,改善队伍结构,为哈工大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冯仲云常讲:我们的胜利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因此,他倍加关怀烈士的后代。当年经冯仲云提议,在哈尔滨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烈士子弟学校。他把这些孩子视同自己的骨肉,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他还提议,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以李兆麟的名字命名一所中学、一座公园和一条大街,以永远纪念死难烈士,教育后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冯仲云受陈云同志嘱托,拨冗撰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冯仲云以亲身的经历,客观系统地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详实揭示了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的事迹,饱含激情,感人肺腑。此后他又相继撰写《东北抗联创始者——罗登贤》《李兆麟将军》《巾帼英雄赵一曼》《艰苦的历程》等回忆文章,这些著作,不仅为研究东北抗战史提供了珍贵史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宝贵教材。 1953年6月冯仲云出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54年9月,冯仲云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中国水利学会负责人。 1955年9月,冯仲云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八一勋章。 1958年,冯仲云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 冯仲云还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革”中,冯仲云受到迫害。 1968年3月17日,冯仲云因病逝世,享年60岁。 1977年,冯仲云冤案得到彻底平反,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 冯仲云参加革命后,只回过家乡四趟,他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其光辉业绩永留中国革命史册。冯仲云是常州人民的骄傲,我们要继续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学习他的为民情怀和高尚品格,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不懈奋斗。 家乡老百姓吟《百字令·纪念仲云将军》“常州余巷,仲云名将,冯祠英杰。发奋读书成教授,救国匡民心切。革命低潮,清华入党,投笔从戎决,保家卫国,岂容倭寇造孽。 /一十四载艰难,身经百战,林海严寒烈。困苦极端,忠勇士,抗日志坚如铁。卓越功勋,流芳世百,青史留光热,英灵长在,万民怀缅无绝。” 冯仲云故居在余巷村南面,坐北朝南,原有房屋3进。第一进平房,6楹3间,正中明间檐下为石库门,保持原貌,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第二进原为3间平房,现已改建为水泥混制楼房;第三进原为3间楼房,现建为平房,屋后有一园,栽种花木。第三进东侧另有2间平房,整个故居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现第三进平房中已辟作“冯仲云纪念馆”。室内陈列有冯仲云生平事迹介绍、著作、生前遗物,授勋、勋章等照片,以及吉林省杨靖宇纪念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有关部门赠送的对联等。 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将冯仲云故居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1月30日,常州市名人研究会冯仲云研究分会在武进横林镇横林中心小学成立。武进宣传部原部长钱世康任会长,本人被选为副秘书长(研究员)。2014年8月15日,冯仲云研究分会在武进图书馆举行第二届会员大会。总结冯仲云研究分会成立5年多来整理编辑纪念文集、开展青少年及全社会的宣传教育,研究活动卓有成效。2015年3月23日,在横林中心小学举办“纪念冯仲云将军诞辰107周年座谈会暨红领巾寻访抗战足迹工作室启动仪式”,我们到会人员重戴红领巾…… (文/张修民)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