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作家 军人 革命家——张致祥(管亚强)

时间:2017-12-31 15:01来源:未知 作者:张尚金
华渡管氏人才辈出,其中管绍宁、管干贞、管世铭、管凤龢、张致祥(管亚强)五人,堪称常州“管氏五杰”。35年前,笔者有幸在北京拜访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张致祥。

 

     丁酉重阳(2017年10月28日),常州华渡管氏一族在武进区礼嘉镇举行族谱颁谱庆典。笔者有幸提前拜读该谱,感到谱中所列重要人物的内容,补充了已经正式出版的方志及辞书所缺的珍贵资料。

     华渡管氏家世显赫,代有谱传,始祖乃齐国名相管仲。自北宋末年华渡管氏先祖皇佐公随圣驾南迁临安,后定居武进华渡里彭头墩算起,迄今近900年,子孙繁衍三十余代。华渡管氏人才辈出,其中管绍宁、管干贞、管世铭、管凤龢、张致祥(管亚强)五人,堪称常州“管氏五杰”。35年前,笔者有幸在北京拜访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张致祥。

     1982年11月29日,笔者时任中共武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委党史办公室和武进县志办公室主任,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与毛文辉、金振之一起,到北京中联部办公地,约请出生于武进横林的中联部副部长冯铉为新编《武进县志》题词。在和冯铉交谈时,他告诉我们中联部还有一位常州老乡,于是特地把中联部副部长、国家对外文委副主任张致祥请来和我们见面。张致祥也很健谈,他说自己是常州城里前北岸人。我们开始比较拘束,由于冯铉、张致祥两位副部长平易近人,见到了乡亲十分喜悦,因此很快也就放松起来了。我们邀请两位老部长回家乡看看,冯铉和张致祥两人欣然同意,并祝愿常州、武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最后,他俩和我们一一握手,送出门外,并嘱秘书送我们到大门口。

     直到2016年10月20日,为修华渡管氏家谱,管氏31世孙管建良到北京寻亲,找到了95岁的张致祥夫人伊之,始知张致祥即管亚强,2009年12月18日以百岁高龄逝世。伊之送给管建良张致祥所著《百岁留念》《鳞片集》《纪念集》等三本书籍,也让我们得以更详细地了解这位管氏29世孙光辉的一生。

     张致祥1909年10月19日出生于常州武进,取名管亚强。父亲管葆元民国初年任财政部佥事,惜英年早逝。母亲陶龙文虽通文墨,却终日为生计而东奔西走,无暇顾及年幼的儿子。儿时的张致祥更多地依靠亲属的照料,特别是得到他的三姨婆,参与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的陶吟文教授的悉心照看。张致祥顽皮且聪颖,他9岁时考入武进东吴小学,6年的课程仅用3年读完;初中也只读两年就毕业了。张致祥移居天津伯父管洛声家生活后,考入南开高中理科,不久转到文科。期间,他阅读了介绍俄国革命的书籍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心中充满惊喜与敬仰。在课堂上,又听了范文澜老师的授课,受到进步思想熏陶。1926年初,在范文澜家中,张致祥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转为中共党员。高三毕业前夕,张致祥因“赤色分子”的身份而失学。他追随范文澜来到北平,更名管彤,担任北平共青团宣传委员兼互济会的工作之余,在山东惠民女中教书,那时他才18岁,很多学生称他为“小弟弟老师”。

     1929年,张致祥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插班上三年级。1931年毕业时,得知清华大学研究院招收一名国学系研究生,报考后被正式录取,与刚入校的数学系研究生陈省身两人住在同一间宿舍。一二·九运动后,中国大学成为学生爱国活动的中心之一,张致祥中大时的老师吴承仕出资筹办《文史》《时代文化》《盍旦》等爱国救亡刊物,约他投稿并为《盍旦》主编之一。这段时间里,他以管舒予、舒予等笔名发表了《悼鲁迅》《优秀民族》《唯痛》《苍蝇》《雨中话梦》《人与非人的界限》等文章。

     1936年初,北平党组织吸纳吴承仕为特别党员,一度脱党的张致祥重新入党,他与孙席珍、曹靖华、齐燕铭等编成一个特别党小组,张致祥为组长,主要开展文教界的工作。七七事变,平津沦陷。张致祥受党组织的指派离开北平回到天津,藏身白俄公寓创办《新闻报》,后改为《时代周刊》,成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机关报刊。

     1939年夏,张致祥奉命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从此更名为张致祥。他与金肇野创办了冀热察区党委机关报《挺进报》,为首任社长。1940年5月,在冀热察挺进军司令肖克的《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坚决第三次开辟平北,张致祥到平北任专员。1942年初,任平北地委宣传部长兼平北《挺进报》社社长。年底,张致祥调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与社长兼总编邓拓共事。他十分赞赏邓拓提出的一个口号:“只要有24小时的间隙,就要出一期铅印报。”从1942年底到1944年秋,张致祥在该报工作不到两年,这两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两年,是黎明前黑暗的转折时期。此后,张致祥先后出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边区党委决定李初黎和张致祥为北平受降的正副代表,就在他们到达北平近郊时,得知蒋介石勾结敌伪,日本拒绝向我八路军投降。转道进入解放区的张致祥随军参加了绥远战役。在次年进行的集宁大同自卫战役中,鉴于形势和部队战士的需要,张致祥以“奋若”笔名匆匆忙忙写了一首歌词《保卫人民胜利果实》,由罗浪谱曲,在战士中曾广为传唱。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将开国大典天安门的布置任务交给了时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的张致祥。随后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张致祥高度紧张地奔忙着。他首先找来战友文工团舞台美术的负责人苏凡,让他带领日籍美术家小野和森茂等一起研究,提出了毛主席像、八盏特大红宫灯、八面大红旗、两条大标语的设计方案,得到周恩来的首肯。庆典前,罗浪带领军乐队排练时,张致祥与他约定,庆典时当毛主席登上天安门时,张致祥用红绸子一抖,罗浪看到信号即开始奏《东方红》。

     新中国成立后,张致祥先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十年浩劫,张致祥一家不能幸免。拨乱反正重回工作岗位后,他担任过中联部副部长、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

     张致祥以82岁高龄离休后,仍旧关心着国家的外事活动并身体力行。除此之外,他还重温着年轻时的作家梦,时常写点东西。他与夫人伊之都是体育迷,凡有中国队参与的重大赛事,他们从不错过,有时竟能凌晨一两点甚至天明才入睡。

     “人的一生里,金钱、荣誉、名声、评价,其实都是过眼云烟,无足轻重,不算什么。委屈、失意、曲折、坎坷也会觉得算不了什么……人的一生最应珍惜和在乎的只有理想信仰!”作家、军人、革命家,张致祥闪光的一生,不仅是管氏一族的骄傲,更是常州人民的骄傲。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