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文保卫士”朱达明

时间:2019-01-05 11:55来源:未知 作者:邵志强
“文保卫士”朱达明(1939年2月-2012年3月),原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书记,副研究员。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等

与著名学者、作家陈铁健合影于常州瞿秋白纪念馆,陈先生著有《瞿秋白传》《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多余的话”导读》等著作,前左一为朱达明,左二为笔者,左三为陈先生,右一为潘茂,右二为钱泳林,右三为时任宣传部副部长陈俊杰,右四为时任文联主席陈建新 

 

朱达明陪同郑孝燮大师考察常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朱达明遗著《文物工作札记》

 

     最近一段时间,坊间时时传出“青果巷”即将“开街”的消息。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据我所知,似乎是准备将已经修缮好的部分向市民开放参观,以回应大家几年来的关切。时间也不是当前,而是在几个月以后。

     青果巷的修缮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期还未结束,二期还未启动。真正意义上的开街,应该还有相当一段日子。不管怎样,此事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所以万人瞩目,再次证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青果巷,从修缮工程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将近5年多了。争论、保护和规划的时间更长。在我的记录中,开始提出要精心保护和修缮这条巷子,距今已经23年了。

     所以拼命保护,所以慎重决策,所以举步维艰,所以缜密策划,所以精雕细刻,只有一个原因:它太重要了。

     放眼整个江南,在区区一条小巷里,保存这么多的典型江南民居,出现这么多的文化名人,如此集中地体现了江南人文精神,青果巷当之无愧排名第一。

     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改天换地,旧貌变新颜。许多历史痕迹,也随之荡然无存。青果巷,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不知不觉成了“唯一”。

     5年多来的修缮工程,如履薄冰。修缮每一座房子,探究历史,追根寻源,理清脉络,精致测绘,不厌其烦,苦心复原。修缮方案几易其稿,诸葛会议屡次三番,工匠齐集倾情尽力,寒来暑往慢工细活,为的是不想留下任何大的遗憾,为的是对得起青果巷的祖祖辈辈,也为了对得起那些为保住青果巷而奔走呼号竭尽全力的人们。

     为了一幢老建筑,前期的追根溯源,详尽的测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改十多次设计和施工方案,召开十多次论证审核会议,又要耗费半年甚至一年多时间。5年多来,这已是修缮工作的常态。其中,当然还有检验不满意而返工重来的。

     为了让古老的青果巷的基础设施与时俱进,燃气、用电、给水、排水、排污、电信、网络等管道要埋入地下,国家现行规范和青果巷狭窄的巷弄之间矛盾重重,相关部门商讨了不下50次,施工更是困难重重。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每一步,都是艰难的。

     前不久,省文物局委派一批常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经验丰富的省级专家,对青果巷已修缮好的几处省级文保单位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评审,给出了罕见的95分高分,给出了最高的“优秀”评价。

     苍天不负有心人。

     写到这里,我停下了笔。思绪万千,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三年前的6月1日晚一模一样。

     那一天,经国务院批准,常州终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如愿以偿。记者电话采访我,让谈谈感想。我如实回答: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期盼已久的欣喜,更多的是感慨和心头的那份难以卸去的沉重。

     感慨的是,常州历时30年的“申名”路,曲折艰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今虽已实至名归,但代价沉重。为了给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正名,许多人为之奋斗,呕心沥血,功劳卓著。

     心头的沉重,来自于责任。得到名城称号之日,便是保护征程之始,任重道远,永无尽头。

     当晚,我给那些做出贡献但却已经逝去的前辈敬了一碗酒,告慰在天之灵,他们是:钱璱之、李文瑞、史绍熙、吴之光、朱达明、戴博元、陈肃、缪宏、谢伯子……还有许多许多长期默默奉献一腔心血而至今仍在默默奉献的人们,那是一张长长的、长长的名单。

     今天,我要说说“文保卫士”朱达明。

     朱达明(1939年2月-2012年3月),原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书记,副研究员。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1995年荣获常州市立功者称号;1998年获全国文博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获“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奉调市文化局工作,老朱时任办公室主任,我们的工作配合十分默契。好像是1993年,老朱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任职,接替退休的老主任潘茂,从此,与文物保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则因分工调整,分管了一段时间的文物工作,共同的事业把我们联系得更紧。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老朱做了许多事,因篇幅有限,这里只谈一件事:保卫青果巷。

     老朱上任不久,恰逢文物保护工作的多事之秋,首当其冲,就是青果巷问题。对此,老朱离世后,他女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为他整理出版了《文物工作札记》一书,留下了许多详尽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根据这个札记,整理了一个大致脉络,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老朱所作的工作:

     ——1995年5月,按市规划局指示,市规划设计院就青果巷东段改造设计了两个方案,因涉及众多文保单位,送文管办征求意见。老朱即召集专家认真研读审议,认为两个方案都是要把所有建筑拆光推平,搞房地产开发,于是起草了《关于青果巷东段改造方案的函》,回复了设计院,明确表示:不同意。并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了专题汇报,文化局同意文管办意见。

     ——1996年春节后一上班,老朱与潘茂、汤亚洲一起拜访规划局,再次就青果巷的问题,阐明意见,努力沟通。

     ——1996年4月11日,常州民盟市委等4个民主党派邀约老朱和潘茂老主任,准备提案。民盟市委在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呼吁“恳请市领导对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坚决制止破坏常州历史与文化遗存的野蛮行径,青果巷再也不能拆下去!”

     ——1996年5月18日,老朱给当时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写信:一是要求保护“两区一河”(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常州古城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二是请求给予文物事业以政策性扶持。

     ——同年五月下旬,老朱起草,把保护“两区一河”写入市政府再次启动的《关于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汇报》。

     ——1996年6月6日,以中国文物工作泰斗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为代表的几十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齐聚常州近园西野草堂,召开“中国当代古建学人‘兰亭’叙谈暨《古建园林技术》第三届第四次编委会”。会议中,全体专行视察青果巷。中国古建筑泰斗和规划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当时表示:“青果巷一定要保护好,这条古街坊不仅出了众多名人,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很有江南水乡的特点。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以轻纺工业举世闻名的古城中,能保存这么多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实为可贵。我和罗工(指中国古建筑大师罗哲文)今天拍了许多照片,这就是我们将来讲话的依据……青果巷的许多民居,最大的特点,整个建筑配置合理,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当属江南古代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会议刚刚结束,老朱得到消息,青果巷仍然要拆,有关工作还在进行,地块已经划分,开发商即将拿地。老朱向时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丹青紧急求援。丹青马不停蹄从北京赶到了常州,同时带来了几位泰斗大师的严重关切。6月26日,老朱和丹青等冒雨察看青果巷,到规划局和规划设计院了解情况,证实情况属实。连夜,向市委书记写了紧急呼吁信件,提出如果拆掉了青果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将永远不能获得。27日,青果巷拆迁开发被紧急叫停,此事惊动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7位领导关注此事。

     ——7月,省政府办公厅、文化厅、建委一行到常州了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情况,特别关注青果巷的保护情况。

     ——9月9日,市人大领导率人大代表团视察青果巷,于10月18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关于青果巷文物保护区的意见》。提出:“现存的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当全力保护……如果对常州的这一块文化精华所在也不能完好保护,那将愧对先人,愧对子孙……具有一块成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审批的一个必要条件,更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鉴于此,市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搞好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组织严密的实施方案,保护好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常州早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9月20日,市政府以常政发(1996)163号文件公布《市政府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古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保护区、古运河市区段这两区一河是常州历史文化古城的精华所在,要切实保护好,不能再破坏。”

     ——10月8日,常州日报用《青果巷,常州历史文化精华所在》为通栏标题,用整整一个版面,刊登了文管办的七篇文章,宣传保护青果巷。

     ——1997年1月26日,老朱作为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题目是《为争取常州早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说了五个方面:一是常州有资格、有基础、有历史,应当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常州至今没有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根本原因是拆文物,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拆文物;三是常州没有列上历史文化名城,是莫大的委屈,有愧;四是现在又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千古遗恨;五是强烈呼吁用十分慎重的态度,妥善处理青果巷的保护、修缮、改造问题。

     至此,青果巷完全停止了开发和拆迁活动,青果巷保住了。

     2012年,青果巷正式启动修缮工程。

     一晃,23年过去了。正是老朱为代表的一批人的全力以赴,才有了今天依然存在的青果巷。

     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你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用了30年;保护和修缮青果巷,我们已经用了23年,完全修缮好,我估计也许也需要接近30年。一个人,有几个30年?

     我一直认为,认认真真地把青果巷保护好、修缮好,是对老朱等一辈人最好的纪念和告慰。所以,马虎不得。

     修缮文物,是个细致活、劳心活、耗时活,急不得,躁不得。故宫修几个大房子,耗时十年。青果巷上千间老建筑,才修了5年多,够快了。北京的几位大师还不忘一再叮嘱我们:不要急,慢慢来,慢工出细活。

     但这条巷子封闭了几年了,一些热心人似乎着急了,急于求成,急于想看,纷纷表达这样或那样的迫切心情,搞得建设单位压力重重。但一着急,一上火,一赶工,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如果再给一段时间,也许会更好。

     话说回来,即使将来“开街”了,总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真是爱护青果巷,我们应该善意地提出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帮助它越来越好。凡事都有一个过程,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的。通过五年多来的修缮,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不管怎样,青果巷是保住了。但要打造一条体现江南文人精神的巷子,任重道远。

     青果巷,是一条怎样的巷子?我的回答:那就是一条普通的江南小巷,是我们这座城市祖祖辈辈曾经生活过的那种街坊里弄,千年如一日,安静,安逸,安生,哺育了许多名人,给了他们最基础的文化基因,留下了许多印记;在这里居住生活过的不知多少代人,留下了很多传说,很多故事,留下了不知多少人的情感和记忆。如此而已。

     以后的人们,可以重新到这里来回味,怀古,体验,思索,冥想。走进来,坐一坐,喝杯茶,想一想。再从这里,走出去……

     对于我,几乎可以肯定,每次来,都会想起老朱。 (文/邵志强)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