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8年间,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老人任德明做的一件事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价值和意义。这件事情就是收集和整理武进方言,把它们汇编成册并出版。目前,他已经收集和整理了13000多个武进方言词条,共30余万字,编成了一本《武进方言》。 用8年时间,他凭借一己之力 编撰方言书籍,传承武进方言文化 在横山桥,不少人知道任德明的名字,全都是因为他搜集武进方言,并把它们写进了书里。 不同于一些地方的方言书籍大都由政府部门或者研究机构所编著,任德明编撰的方言书《武进方言》,许多工作全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编写、自己校对、自己作序、自己拍照、自己掏钱,因此,他戏称自己的书籍是“五自”产品。 8年间,为了搜集素材,出一本书,他自掏腰包数万元。为了写书,他翻阅了武进各乡镇的志书和资料,加起来共计150多本。 除了各种书籍资料,他搜集的不少方言来源于平时生活。每天晚饭后,他会在人群中散步个把钟头,每回都会把不重样的方言收入囊中,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后来收录的8000多个方言条目中,有一半是靠这种“烂笔头”的办法收集的。“收集方言要处处做有心人,人堆里,饭桌旁,出门时,都有可能听到方言,有价值的就可以记录下来。” 年轻人说方言的越来越少 促使他做方言档案的整理工作 据任德明介绍,退休前的几十年,他一直在徐州工作。期间,是乡音让他找到了很多同乡。“出门在外,一旦听到那一声乡音,就感觉遇到了家人,特别亲切。”在他眼中,乡音就是一张不用盖章的介绍信,是一本不用查找的地图册。 上世纪九十年代,任德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武进。他发现,家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年轻人已经不太会说武进方言了。“即使会说,也经常‘短路’‘打咯噔’‘讲勿连牵’了。” 退休后,他被邀请参加某地的地方志编写工作,正好负责方言篇。编撰期间,他开始认真观察武进方言的生存现状。 “据我调查,在武进区,城里经常说方言的人占到一半左右,乡下的情况乐观一些,有七成左右。”任德明还从自己家庭中发现了武进方言逐渐“弱化”的现实。据他介绍,他们家有8口人,但会说、经常说武进方言的连一半都不到。“尤其是孙辈的孩子,他们父母经常说的就是普通话,方言根本就不会讲。” 看到身边人说方言的越来越少,为了保护方言,传承方言文化,他从2011年开始,着手从事武进方言的收集、整理工作。 期间他遇到种种困难差点放弃,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任德明只有中专文化,在整理方言档案之前,不会电脑操作。但为了这项工作,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电脑。 为此,他在70岁的时候报了一个电脑学习班,成为班上年龄最大的学员之一。即使已经非常认真地学习电脑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问题。编写《武进方言》前期,他由于电脑操作不当,收集几个月的数千条方言稿全部丢失,无法找回。“当时,我的心情沮丧透了,感觉真是白辛苦一场。这时,我脑子里也产生了动摇、放弃的念头,觉得收集方言档案这个活不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做的,太自不量力了。”后来,经过家人朋友的鼓励,他慢慢调整心态,重新投入到方言的整理和书籍的编写中。 后来,他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自勉:“年过七旬学电脑,半半六十不开窍。开弓呒么回头箭,赔饭贴工勿懊憦。” 除了电脑,他还喜欢用手机短信功能来记录方言。有时记下来的方言不小心当短信发了出去,还闹了不少笑话。 方言的收集过程也并不容易。一开始,他的收集渠道主要来自于武进地方上的各种志书和资料。为了查找这些书籍,他最常去的就是图书馆。“按照规定,图书馆的一些旧版本书籍不能外借。但我来的次数多了,我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熟悉,建立了信任感。他们就允许我在保证书籍不受损的情况下,把一些书籍借回家。”任德明说,那些书籍都很重,经常一次二三十斤地背来背去,让他有些吃不消。 他认为,武进方言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弱化”的 8年的武进方言搜集和整理,让任德明对乡音俗语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调查发现,武进方言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根据片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所变化的。在搜集和整理中,一旦遇到不同的,他都会做特殊说明和标注。“武进东部与无锡为邻,这边的方言带有无锡口音。武进西南部与宜兴、金坛交界,西部与丹阳相邻,北部靠近江淮地区,各地方的方言都有相互渗透的现象。” 他认为,这些年方言的逐渐弱化和社会的发展有关。“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常州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武进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达,不少外地人来武进这些乡镇企业打工,企业内部为了沟通顺畅,普通话越来越普及。” 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居住,再加上网络语言的影响,更进一步削弱了方言的影响力。 “不仅武进方言,全国不少地方的方言都遇到相似的情况。所以,我们收集和整理这些方言才会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有人夸他的武进方言达到了十二级,但他最高兴的是发现听不懂的武进话 任德明说,武进方言一开始是在农村流传和使用,所以,不少词条都和农村生活有关。“比如,瞎缠三官经,这句话在吴地方言里通用,意为做事糊涂、敷衍。我不知道出处,请教后才知道,旧时农村有三官堂,里面供奉天、地、水三官,并有颂扬他们的三官经传世。那时,经书是口口相传,念经的老人不识字,常把天官的经念成地官的经。瞎缠三官经正是形容他们念经书糊里糊涂的。”他还举例说,莳秧看上埭(比喻照别人的样子做)、七勒缠勒八勒、蒲鞋穿勒袜勒(比喻糊涂,粗枝大叶)等等,他搜集到很多和农村生活有关的武进方言。 收集和研究武进方言这么久,任德明早已成为亲朋眼中最会说武进方言的人。有人开玩笑夸张地说,任德明的武进话已经达到了十二级。 但是,在他眼中,一些生僻的武进话,才是珍贵的宝贝。比如,有一次他听到一个词叫“新鲜活死人”,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他偶然读到郑逸梅写的《掌故小札》,里面提到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自撰讣闻,落款中有“新鲜活死人”几个字。“吴稚晖是武进人,结合语境才知道,这句武进方言是形容自己知觉迟钝。” 有时候,任德明解读一个武进方言会花很大功夫,但是只要想到会让更多人了解武进方言,他心中就充满成就感。他说,未来,他要收集更多武进话,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这种美丽的方言。( (责任编辑:DY) 文/刘吉林 吕洪涛 冯越超 任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