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行(1899-1976)常州城区人,出生在城东东直街“吴公和”米号。从小喜爱摄影,1922年曾拍摄《雪拥浮屠》(文笔塔)被上海《新闻报·画刊》选载。1926年在镇江北固山下江边拍摄的《归牧》一照推荐到英国伦敦国际摄影展,后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受聘为会员,其作品还编入1931年的《英国国际摄影年刊》,这是中国参加国际影展和国际摄影组组织的第一人。 早在1930年,他拍摄的《雪花冻断杏花村》作品入选上海画报社举办的全国摄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引起全国同行的瞩目。 1931年2月,由著名摄影家“黑白影社”创始人之一的陈传霖介绍他加入了三十年代上海最有名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任理事。在该社团的同道还有卢施福、敖恩洪、叶浅子、吴印咸、吴寅伯及陈传霖等,他们共同编辑了《黑白影社年鉴》。从1932年到1935年,他的作品先后有《锦树双栖》、《水纹》参加英国伦敦国际影展;《双羔》、《双鹅》、《蝉》、《牧羊》参加法国巴黎国际摄影沙龙;《声如洪钟》、《报晓》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展览会万国摄影展,其《报晓》被编入1935年《美国摄影年刊》;《春柳》、《秋云》、《朝气》、《戏水》参加巴黎万国影展;《晨光》、《枭》入选法国沙龙;《戒日新生》、《烟树》、《风雪归程》和《双清》(又名《竹影摇月》)参加瑞士国际影展和国际摄影沙龙,其中《双清》被编入《国际摄影年刊》。象这样连续多年作品入选国际影展和沙龙的摄影家,在当时是罕见的。 此外,他还在国内外的《美术生活》、《时代》、《中华摄影》、《中国摄影》、《柯达》、《飞鹰》、《黑白影集》等刊物上发表《富春江上》、《桃花潭水》、《长松密雪》、《雪舟》、《学步》、《觅汲》、《水暖》、《夜月朦胧》、《满室生香》、《案头秋色》、《寒秋竹影》、《塔影凌空千里日》、《晨钓归来不系船》、《晴雪》、《水满春江花满山》、《几处寒鸦觅树栖》、《朱雀桥边》、《如影随影》、《归去来兮》、《画屏玉琢》、《风冷秋帆》、《远帆如飘叶》、《麦熟》、《窗前倩影》、《幽闺》、《飞鹰》、《春雨牧归》、《雨雪之飘》、《杏花雨欲湿牛衣》、《雨……》、《山雨欲来时》、《锦绣江山》、《晓雾》、《日寒秋竹行》、《阴阳夏木且乘凉》、《秋水伊人》、《乡村速写》、《其欲逐逐》、《秋容淡入淡入美人妆》、《村舍》、《在地愿为连理枝》等。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风光、静物、动物、人物、花木等为题材,取景于江南自然景色。在摄影技艺、造型的处理上,采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特点,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情深意远、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 抗日时期,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日军占领上海后,他宁可停办黑白影社,也不愿为日伪举办摄影活动,他的摄影创作也戛然而止,并将照相器具封存起来,以保持民族气节。抗战期间,生活尽管坎坷,但当他知道《申报》社为募集汉口水灾难民救济款及清寒学生奖学金时,毫不犹豫地整理出历年来拍摄的120幅作品于1944年10月10日在上海成都路中国花苑举办“吴中行摄影义展”取得很大成功,将影展收入,全部捐出。 新中国成立后,吴中行创作的摄影作品更多,其中《镇江剪绒工艺品》、《齐为钢帅做先锋》、《菱荇鹅儿水》、《两伙伴》、《整装待发》、《舞姿翩翩》、《素蕊腊梅》、《江上风情》、《太湖佳味》、《春》等分别入选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摄影展览会,1957年江苏美术馆为吴中行举办个人摄影展,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忠行艺术摄影集》,一些作品入选《中国摄影艺术选集》、《中国摄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中行摄影艺术选辑》《第三届全国摄影作品选》。一些作品分别在省内的南京,苏州、常州、无锡、扬州等地巡回展出。 与此同时,解放初他被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理事长、常务理事。并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和全国文教群英会。1962年被选为中国摄影学会评委。 吴忠行对摄影理论造诣颇深,先后在各种影刊上发表《静物摄影谈》、《假浮雕照片之研究》、《一座小桥摄影的布局谈》等文章,有《吴中行艺术摄影集》、《吴忠行摄影艺术选辑》等作品行世。(文/包立本 徐伯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