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开宗立派张惠言

时间:2020-04-24 10:11来源:未知 作者:张骏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清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到外地旅游,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不管什么地方,历史上总会有一些著名人物。想想也对,都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何况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地方再偏僻落后,这么长时间里,早早晚晚会出一些在政治、文化或者其他方面有成就的人,这些人物就是当地的骄傲。我们常州这样人物就更多了,但哪位影响力最大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每人应对目标不同,答案也就各异。若单从文化方面论,我觉得在清代中叶是常州历史上的辉煌期,那时候有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和常州词派,三足鼎立而又群星璀璨,龚自珍当时就用“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来赞扬,这两句话虽然说得很“满”,却是事实,并非客套话或誉美之词。常州当时有庄存与、赵翼、洪亮吉、黄仲则、孙星衍、李兆洛、赵怀玉等一大批饱学之士,按照曾国藩的说法,都是“超特不世之才”,而我觉得张惠言更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清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关于张惠言对于常州文化的意义,钱璱之教授有过很好的总结,他说张惠言是“常州学派的中坚,阳湖文派的主将,更是常州词派无可争议的领袖”。张惠言对常州学派和阳湖文派的重要性,我们暂且不论,单从常州词派来说,张惠言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常州词派能形成,是以张惠言《词选》成书为标志。张惠言辑录《词选》的初衷,是因为他看到词坛从唐、宋起始数百年传承到清代已经式微,清初朱彝尊推崇姜夔等清秀、婉约风格,形成“浙派”,没多久清秀婉约就被演绎过了头,到乾嘉时期词坛已经被“淫词、鄙词、游词”所充塞。张惠言为了一扫词坛流弊,“以塞其下流,导其渊源,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而编辑《词选》,他辑录《词选》标准很严格,总共录四十四家一百十六首,《词选》成书之后议论很多,持批评态度的,主要是认为《词选》入选标准太严,以至于把许多优秀作品也排挤在外,但对张惠言所持的严谨,更多学人持肯定态度,陈廷焯就赞扬“扫靡曼之浮音,接风骚之真脉”,谭献有“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对于张惠言《词选》作用,国学大师饶宗颐也认为有“提高词的地位,使词能和诗、骚骈列”的贡献,这也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张惠言墨迹少见,现在看到的这页书札,和以前介绍过的恽敬书札,出自同一套册页,几年前被拆散,现在恽、张两札终于能在我这聚集,是一件很快意的事。对于朋友的慷慨相助促成此事,我心存感激。这页信札,写于八行花笺,笺纸的右边不知道什么原因,装裱时裁得有点多,以至于花笺的右边框有损伤。信札是张惠言写给鲍桂星的。鲍桂星,安徽歙县人,和张惠言既是多年好友又是同科进士。从内容看,是张惠言应鲍桂星之约写一篇文章,写就后交稿并附信一封,张惠言在字里行间说得很客气:“承委作文笔几不能成”“作一篇几成笑剧矣,聊以塞责,断不可用也,拙作先携去望正教之”,信札未署年款,左下有“簾塘”白文印一方。就我了解,张惠言和“簾塘”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方印是后人的藏印还是其他情况,等以后一探究竟了。
     常州乾嘉学者墨迹罕见,收藏界有几位朋友也注意到这个现象 ,前些天辽宁收藏家祖继东先生发了条微信朋友圈,感慨常州阳湖文化代表人物如张惠言、恽敬、黄景仁等人作品难求。祖先生是国内知名收藏家,他收藏楹联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祖先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才有如此成就。他的中国楹联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竣工后会长期展览他收藏的楹联墨迹,化私藏为公共事业,值得敬佩。对于常州乾嘉学者翰墨传世凤毛麟角的原因,他认为是“他们以写文章为主,做学问为主流,视书法、绘画为余事很少笔墨应酬的结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文/张骏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