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董亦湘,1896年出生于阳湖县(今常州武进)潘家乡董家旦,是中共一大前入党的早期党员之一。在中国革命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的时期,他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考并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指导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成为中国革命早期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 随着全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武进区董亦湘烈士纪念馆,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是平时的数倍。一位年过六旬的义务讲解员始终激情满怀地为游客讲解,一天十余场,毫无疲态。“我是董亦湘烈士的亲属,由我来讲解,大家会更信服。”丁旭晴是董亦湘的外孙、董亦湘研究会副会长,纪念碑前,他又忆起外公董亦湘的故事。 好男儿志在四方 1909年,13岁的董亦湘在本地上私塾,住读于雪堰桥殷家宅的塾师殷彦洵(清末秀才)家。他求知欲强,即使在农忙时,也常常把书带到田头,人家休息时,他就拿着书看;在农闲时,更是手不释卷。 董亦湘青少年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董亦湘少年时读书的桌子上,有一只毛笔筒,他用小刀在笔筒上刻下“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誓言。每年两次,董亦湘会赶到离家80多里的武进县城(常州)买书。在书店里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邹容的《革命军》……翻阅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 1915年,董亦湘19岁,在本地当塾师。他循循善诱,教学严谨,颇受学生们的爱戴。他非常关心国家的命运,常在灯下阅读报纸杂志,读至伤心处,往往潸然泪下。他常与友人纵谈天下大事,对学生讲述中外历史,歌颂那些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对那些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则深恶痛绝。他写过数篇论述救国救民之道的文章,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热爱家乡,走遍南至太湖、西至滆湖、东到无锡、北到长江方圆几百里范围内的主要河流,进行多次调查研究,写出兴修水利的建议书,设想为民造福。 1918年秋,经塾师殷彦洵介绍,董亦湘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字典部编辑,业余自学英语、俄语,阅读马列著作,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并与陈独秀、邓中夏、俞秀松、徐梅坤、沈雁冰(茅盾)等早期共产党人来往。从此,董亦湘翻开了新生活的篇章,并将新思想带回家乡。 新思想的积极传播者 在董亦湘纪念馆,一份3月份才从国外运回的董亦湘入党证明被放在陈列室最显眼的展台上。“我们之前收集的资料显示,董亦湘烈士是1922年入党的。”董亦湘纪念馆讲解员钮晓燕告诉记者,但通过这份证明,能确定董亦湘烈士是在1921年4月入党,早于中共一大,为我们研究董亦湘烈士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1919年的五四运动,激发了董亦湘的爱国热情,更激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他刻苦自学英文、俄文,并借助词典研读外文版的马列著作。1921年春天,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党小组组长及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此后,他频繁往来于上海、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地,作演讲、写文章,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道理,广泛开展革命运动,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5年10月,中共组织派董亦湘等百余人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很快他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兼任低级班的助教。后来,受到王明宗派集团的诬陷打击,他被指控为“托派嫌疑分子”。 1937年,联共进行又一次大清党,因王明谗言陷害,联共当局将董亦湘逮捕入狱。翌年,与王明一派的康生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发表文章《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茨基匪徒》,诬蔑董亦湘等人是“在苏联的中国托洛茨基匪徒”。接着,苏联的《真理报》和巴黎的《救国时报》也发文附和。1939年5月19日,董亦湘被迫害含冤而死。 董亦湘经历的血雨腥风,远在武进潘家的亲人们全不知情。他前往苏联时,儿子10岁,女儿只有6岁。刚开始,他还与在上海工作的胞弟董涤尘有通信,可到1932年年底,联系就中断了。丁旭晴告诉记者,当时母亲打听到中共领导人中有个董必武,认为这就是改名后的董亦湘,“‘必武’,很可能取意于‘必定是武进人’。”1946年,丁旭晴的母亲董梅珍和家人一起,冒着战火到苏北解放区东台、兴化、宝应、淮安等地,通过新四军的领导人叶飞等人查找父亲的下落,最终失望而返。 此次寻父历时两年,直到1948年11月才回到家。这一路千辛万苦,回到武进老家第二天,同行的女儿便患急病离世,让董梅珍痛上加痛。解放以后,董梅珍多次写信给中央领导人、中组部和中国红十字会,请求打听父亲的消息,得到的均是“暂查无下落,待查到后再通知”的复信。 沉冤昭雪 恢复名誉 1960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董涤尘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打听哥哥的下落,正巧董亦湘在苏联的妻子奥嘉依也请国际红十字会寻找丈夫在上海工作的弟弟。于是,董涤尘与奥嘉依取得了联系,她寄来了苏联于1959年1月为董亦湘恢复名誉的通知和证明的副本。但当时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董涤尘只能严守这个秘密。 一晃又是20年。1981年10月,武进县开始征集党史资料、编修地方志,时任武进县党史资料和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张尚金,在全省第一次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上听到了一个消息——全国政协常委、省党史资料征委会主任管文蔚谈及,是恽代英、董亦湘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会后,张尚金便请潘家乡乡史办通过董亦湘的子女进一步提供线索,并组成了专项调查组。 调查组对董亦湘的革命生涯、被害经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又多次赴沪找到董涤尘。深受感动的董老拿出了珍藏20多年的资料,那是苏联远东军区军事法庭、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分别于1959年1月2日、1月17日发出的平反通知和证明,这起长达47年的历史冤案终于得到了澄清。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7年3月,国家民政部追认董亦湘为烈士。4月,中共武进县委及潘家乡党委在董亦湘家乡建立了纪念碑,陈云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文/朱梦琪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