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承继先辈遗志 传承淳朴家风——记冯仲云子女

时间:2021-06-01 11:11来源:未知 作者:冯 凤 王兴法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冯仲云毅然放弃当数学家的梦想,离开清华,投笔从戎,在东北坚持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不要过分突出我父亲,更多考虑为孩子们服务,让他们了解并记住那段抗联历史,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冯仲云的二女儿冯丽雯在谈到冯仲云教育基地建设时,一再这样对当地政府和学校说。她表示,父亲一生朴素、低调、谦虚,这也是冯家一贯的家风。

  厚此薄彼的父亲

  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的墙上,挂着历任满洲省委书记的照片,其中有冯仲云的亲密战友罗登贤。1933年,因叛徒出卖,罗登贤在上海被捕,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为了纪念这位战友,冯仲云给大女儿取名冯忆罗,而大儿子冯松光、二儿子冯江华的名字则寓意着“松江光华”。

  冯松光回忆说,自己3岁时,一些抗联烈士的遗孤失去了家,没人照顾,时任松江省主席的父亲找到这些遗孤后,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而冯松光则被安排与门卫、警卫员一起住,后来又被送到了幼儿园寄宿。

  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冯松光非常盼望父母能来幼儿园看他,可就是迟迟不见踪影。后来,冯松光得了猩红热,父亲才派了手下一位松光熟悉的老爷爷来看望他。那位老爷爷带来一个小玩具、一些糖果,松光抱着他,委屈地哭了好长时间。

  冯仲云调到北京工作后,经常有东北的老部下、乡亲、烈士遗孤来京找他,而招待费全由冯仲云自掏腰包。在冯松光的记忆里,母亲薛雯每月到了20日就要借钱,向门卫借,向警卫员借,连厨师都借过。其实,对于老区来的群众,中央有一笔招待费用,但冯仲云却从来没用过。

  最热衷于搞科研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冯仲云毅然放弃当数学家的梦想,离开清华,投笔从戎,在东北坚持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冯丽雯在回忆时,讲起了父亲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全国解放后,国家需要科技人才,身为水电部第一副部长的父亲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又重拾高等数学、固体物理等学科,孜孜不倦地学习。他甚至还把30多年前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和史包尔斯基的《原子物理学》等厚厚数十本书的例题都做了一遍。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冯仲云调了35名大学生到北京核二研究室学习核电技术,学成后把他们分配到安徽搞核聚变科研。冯仲云自己也递交了辞呈,决定与这35位大学生一起下基层研究核电。

  “父亲曾说过,他诸多的头衔和岗位中,最喜欢的还是当老师搞科研。”冯丽雯说,即便是受冤进入监狱,父亲也要求冯忆罗经常带书籍给他。

  在北京南沙沟小区冯松光的家里,还保存着父亲当年购买的俄文版大百科全书,整整一长排,那是当年他从薛雯每月给他的5元零花钱中挤出来购买的。

  有时,东北抗联部下来北京,冯仲云陪同他们外出打猎,大家在打猎,他却常常一个人坐在旁边看书。

  淳朴家风代代传

  冯仲云时刻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金钱、财富、家庭,甚至生命。他忘我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家人。冯松光的家也十分朴素,墙上挂着冯仲云的正装照,五斗橱上还摆放着1934年薛雯回横林老家时拍摄的忆罗和后来夭折的小弟坚仁的照片。

  在冯仲云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冯松光、冯丽雯兄妹及其家人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提供资料,给出一些建议。当有人提出可以围绕基地进行市场化操作、发展相关产业时,立马遭到了冯丽雯的反对。她还表示,基地既然建在学校,就要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除了冯仲云抗联部分的内容,也要增加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功劳不是一个人的,要讲好冯仲云与学生、冯仲云与战友的故事。”冯丽雯说。

  革命年代,冯仲云与妻子分离12年,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低调朴素、勇于担当的作风在冯家人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