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誉满京城——孟河名医马培之

时间:2022-05-17 13:19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字培之,晚年号退叟。清代名医家,常州孟河人,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
     孟河四大医派时间延续之久远,学术成就之丰硕,一脉相承之紧密,世所罕见。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在清末民初就闻名华夏,孟河四大医派后生与传人同生共长,互相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辉煌中华的孟河医派文化。
一、声名鹊起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字培之,晚年号退叟。清代名医家,常州孟河人,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培之因幼年丧父而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医术精良。他继承家传,又博采众长,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于外科特具卓识,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者,亦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时值慈禧皇太后病,征各省名医医治,马培之受荐入宫,治愈其病,遂得赏识,慈禧皇太后特赐“务存精要”及御书“福”字匾额各一块。后马培之因故托病回家,慈禧且赐有匾额,故医名更振,因此又称马徵君。
     马培之内外科兼通,功底深厚,浑内外而为一,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效,学术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心得两派之精华而发明之。他主张“凡业疡科者,必须先究内科”“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马培之博览旁稽、深求实学、师古不泥;辨病精当且辨证精细,看症辨证,全凭眼力,内服外敷,又重药力,察形观色、闻味诊脉,四诊合参不偏执,详审病因、精辨病证,辨病辨证相结合;通药性,精调配,症详法备,遣方绵密,用药平正,灵活应变;舍其成法而师心自用。其外科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精于内治而不偏执、善用外治而不孟浪、擅长刀针而不滥用,治病求本讲究策略。
     马培之是费伯雄的入室弟子之一,祖籍原是安徽,又称马徵君,祖上曾掌管明朝太医院,名声益显赫。他随祖临诊16年,精于内、外及喉科。马培之其祖上在远祖即汉代被封山亭侯的蒋澄,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因无后乃以蒋氏承其医业,遂改姓马。明末清初,太医院马院判,招蒋成荣为婿,蒋成荣继马氏家族大业,开创了孟河马派世医,其中以第四世马省三、第六世马培之声名鹊起最负盛名。
二、名医费马
    《新唐书•孟简传》“(孟简)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相传孟河因此而得名。孟河医派医家的中坚力量,最具代表性是四大名医之一马培之的马派医学,中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培之身上。他说:“看病要讲究眼力和药力,看病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有药力。”讲究眼力,就是要能深入剖析病情,抓住疾病症结所在;讲究药力,则是注重药物的性能、专长、配伍、炮制等,以利药效充分发挥。马培之主张辨证时要考虑到天时、年运、方土、禀赋、嗜好、性情等因素,细审病在气在血,入经入络,属脏属腑。马培之这段精辟的中医学流派辨证论述,则略见于孟河医派处方用药的绵密和平正。正是孟河医派之一马派以脉理精湛及刀针娴熟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才奠定了孟河医派文化马派中医(药)学流派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清代时期的孟河街上,费伯雄、马培之两家名医驰誉一世,桃李遍及全国数省。费伯雄年长于马培之,马培之早年曾向费伯雄学过医,所以两家关系十分亲密,也相互尊重。在看病时,只要是马培之所遇到的内科病人,必介绍到费伯雄处诊疗;反之,在费伯雄看病时,只要碰到外科病人,也必定叫病人去请教马培之诊治。后来费、马两家因婚姻成了亲家,马培之的妹妹嫁给了费伯雄之子费应兰(字畹滋),所以两家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马培之的著作有《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外科集腋》《青囊秘传》《务存精要》《纪恩录》等,又对当时广为流行、且被疡医奉为枕秘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评注、补充及修正,对后世影响较深。另其门人整理有《马氏医案》问世。
三、乾坤济世
     光绪六年,即1880年,马培之入京为慈禧皇太后诊疾,深得西太后慈禧幸宠,他为慈禧太后治病后名声更振;清朝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慈禧皇太后亦赐“务存精要”、“福”两匾额。从此,马培之“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甚至进京为慈禧看病的御医竞争对手薛福辰也称马培之为“天下名医”了。马培之名誉四方成为了“江南第一圣手”,先后求医者还有左宗棠大臣、江苏学监李联啸和户部尚书翁同龢等显赫人物。马培之在京城为慈禧皇太后治病后,又进一步扩大了孟河医派之一马氏医术在全国的影响,使他更加驰名当朝和神州。几十年之后,北京人仍称马培之为当时京城3大名医之一。马培之从京城回孟河以后不久就侨寓吴中瓣莲巷,卒于光绪癸卯年间。苏州原来一条叫护龙街现叫人民路,宋代时叫流化坊又叫诸家巷,因为当年马培之从孟河到苏州,在这里开设了医寓又在沐泰山堂里坐诊,从而改名叫“马医科巷”,这条巷子被苏州当地人叫响了。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地名,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的“曲院”就在这巷内呢!
四、奉诏进京
     光绪六年(1880)的夏天,慈禧皇太后身染疾病,诏征天下精医术者,马培之经江苏巡抚吴元炳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常州人,推荐,入京为慈禧皇太后诊疾(因费伯雄在孟河已于前一年去世了)。
     马培之进京城为慈禧皇太后看病是要担很大风险的。61岁的马培之于农历(下同)七月初六这一天动身,他忧心忡忡与家人挥泪告别,带着他第四个儿子继辉(紫辉)及陈、钱两个佣人从孟河乘船到苏州,向江苏巡抚衙门报到后,再乘坐小轮船抵达上海,再换海轮于十七日抵达天津,拜会了同乡盛宣怀及直督李鸿章。然后,他换马车直接进京。他的大儿子继昌(名翊廷,时任直隶候补同知),已奉旨在京城等候了。马培之入廷内报到后,于二十六日晨六时入宫,先叩见东太后慈安及年方九岁的光绪皇帝。慈安东太后面东正坐,不垂帘。座前设一张桌几,光绪帝则坐在桌几前。马培之上前行了一跪三叩首礼。慈安东太后问了年龄籍贯等话后说:“慈禧西太后已违和数月了,医治时须慎重。”随后,马培之即至长春宫侯西太后懿旨(咸丰二年,慈安东太后16岁时被立为皇后,慈禧西太后18岁时亦于咸丰二年入宫。)。稍等片刻后,即由太监传旨马培之至体元殿,然后随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字卓轩)进入了内宫。只见慈禧皇太后面向东坐,座前设张小桌几,面前垂帘黄帐纱幕。马培之再行一跪三叩首礼。内务大臣跪在左边,太医院及外来医生马培之及薛福辰(直督李鸿章等所荐)、汪守正(晋抚曾国荃所荐)等跪在右边。慈禧皇太后命马培之进诊,马培之跪膝行至桌几前,桌几上放了两个小枕。太监侍立在两旁,启帘为慈禧皇太后请脉。病况由马培之面奏慈禧皇太后,然后退至外宫配殿处方。马培之所开中药处方如下:
     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臣马培之恭请慈禧皇太后脉息,两寸虚细,左关沉而微弦。右关沉,小带滑,而二尺沉濡,缘积郁积劳、心脾受亏。心为君主之宫,脾为后天之体;两径受病,五内必虚,不能生木。本失畅荣,脾乏生化之源,荣血内损,以致经脉内调,腰酸、肢体倦怠,谷食不甘,寒热时作,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是也。谨拟养心调脾之剂进呈。
慈禧皇太后看了马培之所用药方后说:“马文植脉理精细,所拟药方甚佳。明日再诊,由马培之主稿。”
五、重身难退
     慈禧皇太后服了马培之所用药方后,病势有所好转,但还未能彻底治愈,几个应征为慈禧皇太后治病的“朗中”与御医渐渐产生了分歧。马培之用药主甘平,但汪守正却主甘温。有一次马培之主方,以北沙参、石斛、淮山药为主药。等马培之下班以后,汪守正、薛福辰两人改为六君子汤和香附、当归、砂仁、白芍而以甘温为主。马培之在日记中感叹说:“同征者各持己见。”他生怕会发生意外之事,遂又向朝廷请退之意。他向翁同龢拜托,请翁设法向慈禧皇太后求情放他回乡(其时翁官工部尚书,并在毓庆宫授读)。
十月初五这天,马培之忽患眩晕跌倒在朝房中,请假数天。病中他向朝廷上了一奏,详述慈禧皇太后病况及用药仍应甘平的意见,并呈请自己身体不适,要求回家治病调养,但他未能获得朝廷准奏。慈安东太后下了道旨:“慈禧皇太后圣躬尚未全愈,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再赏假十日,不准回籍。”马培之没有办法,只好暂留京城为其他皇亲国戚和贵族们看病,等待机会再设法回乡了。
六、激流勇退
     转眼之间已到光绪七年(1881)二月,马培之又托翁同龢及其挚友广寿(字绍彭,满洲人,官吏部尚书)致意,请他们说说情放他归乡里。三月初一大清早,马培之头眩心悸、腰痛俱作,继续告假,杜门卧疾。三月十一,此时慈禧皇太后病已逐渐好转,慈禧皇太后称他“脉理精细”、“能述病源”、“所拟医方甚佳”,还赞赏称“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著”,马培之因而被封为三品御医。于是马培之借为慈禧皇太后复诊之由,面向慈禧皇太后哀求回乡调治。在三月二十六日,终于得到慈禧皇太后同意,下旨着即回家治病调养。马培之获得慈禧皇太后恩准之后,立即匆匆束装,离开了京城。
     三月二十七日翁同龢的日记记录:“访绍彭谈,送马培之行,马培之告病得恩准,并赏盘费六百银两。”他于四月十八日到家,在外历时共九个月又十二天。慈禧皇太后之病基本治愈,于是年七月四日赏赐“务存精要”匾额及御书“福”字匾各一。
     慈禧皇太后之病,有传是小产引起的,马培之的再传弟子、上海名医陈存仁在与其师谈了挂线切脉事后,在《大成》杂志上曾透露过这一秘密。陈存仁说:“常州名医马培之,在苏州开业,由某显贵举荐,入宫为慈禧皇太后诊病,归来后刻了一部《纪恩录》,叙述诊病和受赏经过,并将‘请脉’及病情记载。这是一本木版印的书,只有薄薄数十页,当时吾师丁公甘仁,谢公利恒(两人均常州人),都是马培之的门人,谢师得到此书一册,晚年时转赠给我。我就问谢老师:“马培之为慈禧皇太后诊病,是否用挂线切脉办法?”谢师哈哈大笑说:“你看《纪恩录》中所说‘脉细、脉缓、脉沉、脉弦’,要不是亲手切脉,何以能知道这些脉象,所以挂线切脉,仅是小说家言而已,接着他又讲:“《纪恩录》书中,有一件事不敢讲出来,原来慈禧皇太后的病,与小产有关。宫闱之事,黑幕重重,外人无法知道,亦无从佐证。”
七、授业传医
     马培之在京城为慈禧皇太后治病后,又进一步扩大了孟河医派之一,马派医术在全国的影响,使他更加驰名当朝和神州。当太平军占领孟河后,马培之避难举家迁到长江以北一段时间内继续从其医业,还是蒸蒸日上,在治疗多方求医未果的翰林院成员余鉴、著名文学家俞樾之顽疾后,名声就更大了,已成为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的名医。马培之共有5个儿子(继昌、继承、继祖、继传、继辉〈紫辉〉),只有大儿子马继昌(先从医后做安徽风阳县县长,退休后还是再从祖医)、孙子马际周、曾孙马泽人(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至玄孙马寿南(曾任南京公安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都是继承马氏祖业,一直从医至退休。
     马培之回乡之后,仍治病济世,名声益显。他在家撰写医著与医案,同时传授了许多弟子。如著名弟子孟河名医丁甘仁、巢渭芳、无锡邓星伯、丹阳贺季衡,还有沈奉江、吴庚生、金宝之、贾幼山、毛善山等90多名。马派后裔子孙有马均之、马日初、马洛川、马希融、马继昌、马伯藩、马书常、马良伯、马际周、马泽人、马寿南、马惠卿、马际卿、马笃卿、马心厚、马冀良、马嘉生、马书坤和马黛云等29人继承祖业从医。著名再传弟子有颜亦鲁、张泽生等,现上海同济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即颜亦鲁哲嗣,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是马培之侄孙马惠卿的入室弟子,均得马派门人的真传。马培之带出了许多著名再传弟子,后来发展到全国各地,可谓“孟河医派传承弟子遍天下”,现在许多孟河医派再传弟子门人已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马培之的侄子马希融、孙马伯藩以及马家门人继承了马派医学,都以地方名医闻世,马派医学医术代代相传,其渊源的世家医学只有极个别的医家能与之匹敌。
     原孟河蒋氏祠堂内有一副对联:
渊源溯汉代侯封,纵姓名马服交推,蒋径清风传自远;
祠宇法文公家礼,况宸翰龙章宠锡,孟河乔木仰弥高。
     这副对联是马培之请清道光年间的进士俞曲园撰写的,他精炼地概述了蒋氏家世及马培之为慈禧皇太后治病、得赏匾额之事。
     清光绪丁丑年间,马培之还为修建家乡的万绥东岳庙捐银两1000千文(据东岳庙道长讲: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人民币)。在1870年﹙清同治九年),马培之还和孟河镇上的乡董巢寿海、孙瑞坤等人捐款,共同合作出资不少银两重建(通江市)孟河城隍庙和疏浚玉带河。在1883年﹙清光绪九年),孟河一带发生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当时被称为“水肿病”,马培之等孟河名医全力为老百姓治疗,救活了无数百姓,得到了清朝廷赞识和父老乡亲的拥戴。
八、医道庭芳
     马培之自幼习医,尽得家传;又旁收费伯雄等名家之经验,医技精湛;精研《灵枢》《素问》及张、刘、李、朱四大家医籍;广收博采众家(如《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外科症治全生集》《疡医大全》《串雅内编》《兰台轨范》《医宗金鉴》等)效方、民间验方,并合家藏秘方、自制验方,整理成书。马培之对中医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和成就,尤以外科见长,学术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心得两派之精华而发明之。他的主要著作:《医略存真》《医药舌鉴》《药性歌诀》《外科传薪集》《马评外科全生集》《过玉书刺疗大全》《医疗补要》《青囊秘传》《马氏丸散集》《务存精要》《马征君医集》《柳溪别墅医案》《伤寒观舌心法》《纪恩录》等14本。共载有内服、外用之丸、散、膏、丹共1000余方,并详细记载了主治、组成、剂量、炮制、配制和用法。
     马培之一生治学严谨,他认为看病要辨证,全凭自己的眼力,患者内服外敷关键又在药力。马培之对中药药性的配伍和炮制,都有留心研究并记录在案。他主张病变药变,病不变药可不变;治外科必究脉理,不得造作,而在存真;无论为谁治病,能治则尽力,不能治则直言相告,不误病家择医而治。其友劝其刊印撰述,马曰“未能自停耳”。马培之学术既传内也传外,对孟河医派医学的继承、发扬与流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培之的代表作亦有《医略存真》《务存精要》《柳溪别墅医案》《纪恩录》《医药舌鉴》等。其《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有清光绪十九年癸已(1893)积善堂石印本。《马培之痧证指微》有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刻本。1955年千顷堂书局出版了《马培之外科医案》单行本,《三三医书(第一集)》《近代中医珍本集医案分册》等收载了此书。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外科传薪集》单行本,《近代中医珍本集外科分册》《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中医古籍临证必读丛书外科卷》《珍本医书集成》等均载有此书。在2006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四家医集》中载有《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外科集腋》《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青囊秘传》《纪恩录》等。其中《外科传薪集》记载马培之外科验方200余例;《马批验方新编》《马评喉科论》《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马氏丸散集》《马氏经验方》医案并有外用药的配制及用法,后一直被马派后人奉为秘典。
九、德艺双馨
     马培之治内外而偏于温补,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效。马培之是孟河医派呼声最高、影响最广、名气最大的孟河名医。马培之博览群书、务实求学、勤采众长、善于归整总结的治医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马培之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高超的医疗技术、精深的中医学思想,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值得今天的人研究探讨、发扬光大。
     马培之在对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宗《内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之旨,对内外之症都十分重视岁运之气,他说:“病无常病,药无常方,当观岁运主气、客气之变迁,临症时细心体察。”马培之用药上区别轻重缓急,简则一、二味,多则几十味;还十分注意采用民间单验方参入其中以增加疗效,故每起沉疴。马培之自幼投身于临床实践,所以他的各科经验均极丰富。正由于马培之这种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所以世人称其“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但实际上,他对中医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因此,马培之实为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而著称的一代临床大医家了。当时的马培之已成为造诣最深渊、医技最高明、影响之最大的一代中医药宗师巨匠,很少有医家与之匹敌。
     马培之最可贵、最感人、最可爱之处是谦和让。谦,名医不讳有所不能,对上门求医的内科病人介绍给了费伯雄,并谦称自己不如费伯雄,既是大家风范,又是为病家负责的医德体现;让,大医不争宠是激流勇退之谋,因为,在皇城内为太后治病是求宠良机,但也是权利和政治漩涡,随时有可能飞黄腾达,也有被打下18层地狱或者掉脑袋的可能。一代孟河名医马培之有这样的德谋,可不是谁都能效仿的,拒绝诱惑,看透危机,全身而退是值得世人尊敬与评说的。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