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孟河四大医派门人录

时间:2022-08-05 10:04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孟河四大中医药﹙学﹚文化代表是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在清末民初就形成了以代表性,传承性,文化性,精神性孟河医派文化。
     费伯雄是常州孟河医派的首创者,而孟河四大中医药﹙学﹚文化代表是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在清末民初就形成了以代表性,传承性,文化性,精神性孟河医派文化。我们作为孟河医派中医药文化发源地,可以做得更多和更好。常州已将孟河医派医学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通过孟河医派研究会,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常州中医院等一些平台,为研究孟河医派精神,孟河医派文化,孟河医学学派提供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扩大孟河地区以及常州市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和知名度。
     一、清代名医:费氏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学﹚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孟河人。费氏第二十二世孙,孟河费氏第7代医,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着。”伯雄幼聪颖甫,七岁即能属对,弱冠能文章、工诗词,对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太乙奇门、六壬数学、技击等,靡不通晓。虽中秀才,并补博士弟,却无意功名,决心以医问世。他虚怀若谷,兼收诸家之长,擅治疑难杂症。道光年间,曾两度应诏入宫治病,先为道光帝的太后治疗肺痈,治愈后获赐“是活国手”的匾额;后又为道光帝治疗失音,治愈后获赐“着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的联幅。至咸丰、同治年间,更是名噪大江南北,如曾国藩、左宗棠、翁同和、李联啸都曾求医于费伯雄。各地医家常来质难问疑,远近前来登门求治者,舟楫相连数里,车马盈门,衢巷为塞,一时称盛,蔚然为医界重望。处方、用药则主张“一归醇正,不惑殊趋”,反对将古方生搬硬套,要求“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认为“医道当自出手眼,辨证察经,不可徒执古方,拘而不化也。”善于通变化裁前人的方剂,创制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方剂达200余首。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中国医学史》称费伯雄是治虚劳专家。在平生最重养阴,善于调肝,认为肝脏和营血有者密切的关系,而营血的不足是肝脏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在临床上善用调营治肝,费氏的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医醇剩义》中的二十余首处方和费氏医案中,主要有疏肝解郁法、平肝熄风法、清肝泻火法、温肝散寒法、补肝养血法、肝胆同治法、肝脾(胃)同治法、肝肺同治法等。既有针对肝脏本身的,也有结合其他脏腑的治法,提纲挈领地反映了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趋势,费氏治肝方剂均来自医疗实践,配伍严密,在学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代表性医着《医醇賸义》四卷广为流传至今。伯雄不仅精医,而且能文能诗词,以文名居常州文坛四大金则之列,在文学上与曾国藩交往甚密,文学著作有《留云山馆文钞》一卷。长孙费绳甫是孟河医派的中流砥柱,发扬光大者,以养阴派见称。擅长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在沪上门庭若市,可谓同道中之首,被誉为海内名医。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程门雪先生称其为“近代一大宗”。费伯雄故居,名养拙堂,在孟城大南门,此居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费伯雄故居修复完工,孟河医派陈列馆迁移至重新修缮的费伯雄故居内。
     1、费氏名医:孟河费氏最早是从明代由江西而来,为明代成化(1487)本科状元费宏。正德二年(1507),费宏官拜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五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六年冬,兼文渊阁大学士。一生历事五朝,三度入阁,虽经历风患无数,但为政宽和仁义,深受朝野拥戴,最终得以功成名就而终。卒后,赠太保,谥文宪。着有《费文公集》,《续修四库全书》收有《太保费文宪公摘稿》20卷。费宏与伯父费瑄同朝为官,一月之内,先后受封,人皆以为荣异。
     费氏世系:费宏(1468-1535)-尚有(1572-1662)-天佑(1620-1671)-宗岳(1660-1713),继承家业,并且将德文、德武、德贤、德圣四个儿子均培养成医生,真正开创了孟河费氏家族早期的兴旺医学事业。德文(1691-1777宗岳长子),晚清名医余听鸿的老师费兰泉是其第六代。德武(1694-1743),费宗岳的二儿子,继承家业,传承四代到费士廷。德贤(1704-1760)费宗岳的儿子,继承家业,传承到四代即是费伯雄,德圣(1708-1752)费宗岳的幼子,家谱记载德圣之子国臣以后未有传承。费国凤(1717-1804),费德文二儿子,继承家业,并且从事中药,开设有自己的药店。费国度(1723-1787),又名民法,费德武的长子,继承了家业,利用传统教育和家庭声望的资源来追求医学生涯。他把家搬到了孟河城以南30英里的地方,在那里他的叔叔费德诰,是个隐居的医师和学者,可见费氏家族的声望已经扩展到武进的其他城镇。国柞(1730-1800),德贤之子,德才具备,是第一个地方志上有载的名医,称其“精医”。费文义(1737-1784),费国龙的儿子,费文义学医术是向他的爷爷德文学的。费文义的父亲费国龙(1712-1780)是个非常受尊敬的有广泛社会关系的绅士,他不从医。是祖孙间的隔代传承关系。费士源(1762-1835),是费氏宗岳的另一支,是位内科专家,乾嘉年间,以内科闻名,他是第一批实际治疗方法被记录的孟河医师,费兰泉(1818-1878)是其孙子。费文礼(1766-1807),费德文的孙子,传承家业并有医名,费家医学声誉的提升以及来向他们问诊的客户的类型来自于费文礼的传记。他在为当时的扬州知府刘公会治病时被赏赐了他的亲笔题词。费文纪(1767-1834),国柞幼子,继承家学,费文纪比费士源更有名,在当地的影响很高,成为当地受尊敬的医师,并和镇江名医王九峰是挚友。费文纪获得奉政大夫,同时也是个慈善的绅士,出资修建了家族祠堂,并修编了最新版本的家谱。把他大哥的大儿子费士品(1774-1837)训练成为一名医师,让二儿子费士英经营药材生意。
     2、费氏世系:费伯雄的儿子费畹滋(1823-1896)通六艺,精书画。畹滋有承祖、荣祖、绍祖3个儿子皆继承家业,并有医名。承祖有保雍、保初、保纯、保铨4个儿子均随父学医。以后还有益人、子彬、赞臣、季翔等费氏后裔传承家业,继承费氏祖传中医。
     3、费氏传人:余听鸿(1847-1907)、陈虬(1851-1904)、薛逸山(1865-1952)、屠士初(1878-?)、徐相任(1881-1959)、费绳甫之女婿(三女婿)兼门人,邹云翔(1896-1988)、徐福民(1911-1995)、屠揆先(1916-2003)、印会河(1923-2012)、徐迪华(1924- 2013)、黄新吾(1934-)、邹燕勤(1936-)。
     二、京城名医:孟河四大名医家马派是最具代表性马培之(1820-1903),字文植,孟河人。13岁马培之父亲马伯闲爆病而亡,由祖父马省三抚养,随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传。其父和费伯雄为同里、同庚、八拜之交,而教马心法,并师从费伯雄。费伯雄独子费应兰,娶马培之妹妹为妻,两家建立了更为亲近的姻亲关系。培之既从嗣祖学,尽得外科家传,又旁及九峰、费伯雄之学,存真务实,独出手眼,精通内、外、喉3科,“比之晚近外科诸家,实能融贯众科以自辅。”故“外科尤绝,以内科成名。”与费伯雄齐名,誉“江南第一圣手”之称。马派脉里精湛,刀针娴熟,治外科必究脉理,不事造作,而在“存真”,擅内、外、大、小方脉,针灸、制药。着咽喉、乳岩、龟背、鹤膝、脑疽治法,重时运、方土、禀赋、嗜好、性情、多愈奇疾。尝云:“看症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在药力。”1880年被盛宣怀推荐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治疾着效,慈禧御赐匾额“福”和“务存精要”两幅,并御赐为“征君”,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着”的声誉,几十年之后,北京人仍称马培之为当时京城三大名医之一。马培之回孟河后不久,就去了苏州,比邻俞樾,开设门诊的一条街取名为马医科巷。马培之编著的《外科传薪集》是近代重要的外科著作,以及《医略存真》《务存精要》《外科集腋》《青囊秘传》《药性歌诀》《纪恩录》等。马培之共有5个儿子(继昌、继承、继祖、继传、继辉[紫辉])只有大儿子马继昌﹙先从郎中做起后来当上安徽风阳县县长,退休后还是继续从祖医)第4个儿子马继传任浙江省奉化县县长、业余时间从医,孙马际周、曾孙马泽人(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玄孙马寿南(曾任南京公安医院中医主任医师)都是继承马氏祖业一直从医至退休。
     1、马派传人:马培之带出弟子多人,邓星伯、沈奉江、丁甘仁、贺季衡、巢渭芳、吴庚生均为名医。马派著名弟子中有当代全国名中医朱良春(1917-2015)、颜德馨(1920-2017)、颜正华(1920-)3位国医大师。邓星伯(1861-1937)、沈奉江(1862-1925),另外,有再传门人和学生多人,主要门人有王冠西、季鸣九、许锡伦、丁士镛、赵友渔、周逢儒等。贺季衡(1866-1933)、王询刍(1873—1945)、杨博良(1880-1952)、张泽生(1895-1985)、王道平(1896-1971)、颜亦鲁(1897-1989)、庄育民(1903-1985)、沈伯藩(1904-1980)、陶君仁(1907-1988)、卞伯歧(1910-1998)、干祖望(1912-)、许履和(1913一1990)、张锡君(1913-2000))、张元凯(1916-2002)、张继泽(1927-)。
     2、马派世系:明末马院判招蒋成荣为女婿,尽得其传,改马成荣后继承开创了孟河马氏世医。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其中以马省三、马培之最有名,至马培之呼声最高,影响最大,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马氏世系:与马省三同期知名的还有马益三(余景和在孟河学医时,曾受到马益三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光马派后裔子孙就有马荷庵、马坦庵、马绍成、马日初、马道生、马钧之、马希融、马洛川、马继昌、马继传、马伯藩、马书常、马良伯、马际周、马泽人、马寿南、马惠卿、马际卿、马笃卿、马心厚、马冀良、马嘉生、马书坤和马黛云等29人之多。马派后人继承了马氏医学,从事中医内外科,均以医名于世,医术世代相传,其渊源家学只有极少数医家能与之匹敌。其后代有多人继承家业,马伯藩(1864-1930),得马培之真传,而偏于温补,精内外科,名驰各省,为孟河著名中医。马洛川的儿子马书常,后迁居无锡,有医名。马良伯去无锡、上海等地悬壶,为孟河派名医。精通脉理,著书颇丰,集临症和学习心得着有《马氏脉诀》和《医悟》12卷等。马际卿(1878-1929)为马伯藩长子,继承家业,长于外科。马惠卿(1886-?)为马伯藩次子,继承家业,长于内科。先在孟河行医后去沪上悬壶,坐诊于广益堂,晚年又回孟河,继父兄之业,与巢少芳齐名。马笃卿(1900-1955)是马伯藩三子,与马书绅,马嘉生当时称为沪上“马氏三骏”。马泽人(1894-1969),马嘉生(1900-1960),马书绅(1903-1965)与章次公同为丁甘仁的爱徒,马寿南(1924-)是马泽人的儿子,马冀良(1921-2003),黄自强(1945-)等人。
     三、巢家名医:北宋徽宗年间,巢家祖籍从河南迁居江阴,而后来到常州定居孟河。从地方志慈善活动记载来看,清代中期巢氏为孟河望族,巢家是孟河的大姓,历来有“巢半城”之雅说,今天的孟河仍然以巢姓人口为多。巢沛山,是在上海开创孟河医派的早期代表医家之一。巢传九,巢沛山的二子,先在孟河行医,后迁移上海发展。巢沛山的堂弟巢伯衡亦为孟河名医。
1、上海巢崇山(1843-1909),名峻,晚号卧猿老人,孟河人,世医家庭,从小继承祖业,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在上海行医,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医治外科各疾症,往往出手不凡,药到病除,有奇效而闻名上海,其间又极力推荐晚出道的同乡丁甘仁从苏州到上海立足行医,后来竟医名冠于申城,所以世人有“巢家学渊源,学验两深。甘仁至申,崇山实为之介。”是孟河医派早年去上海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平生忙于医务,著述不多,撰有《玉壶仙馆外科医案》记录有治疗头部、五官等外科病例43种、84案,总结了医治外科融贯温热家言的临床经验,以及《千金诊秘》,部分医案被收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他还培养了很多门徒,宏扬中华医药,尤以贝颂美、陶佐卿、汪剑秋、刘俊丞、黄晓和为最著称。
     巢崇山自从1863年去上海行医50余年,是孟河四大医派中最早去上海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丁甘仁到上海不久就得到巢崇山的关照和推荐。撰有《玉壶仙馆医案》《千金诊秘》,部分医案被收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巢凤初,巢崇山之子,也悬壶上海,继承了巢崇山的针刀技术。巢松亭(1869-1916),巢崇山侄子,1895年在上海开业以来业务兴旺,后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到徐州继续。巢念修,巢崇山之孙。巢雨春(1904-1971),巢松亭儿子,巢崇山之孙,师从丁甘仁。
     2、孟河巢渭芳(1869-1929),孟河人,先药业而后医,为马培之寄子。得马培之亲授,医术得马培之真传,擅长内、外、妇、儿各科,尤长于时病,对时病急症有独到之功,治伤寒有特长;精于应用火针治肠痈和化脓性外科疾病,深得患者信服。诊务与马伯藩(亦是马培之门徒)齐名,巢渭芳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孟河医生留居本地之佼佼者,民国时期至解放后,孟河四大名医家唯有巢渭芳前后四代均在孟河行医。他认为治症务在辨证明确,提出“药有专任,贵在不失时机,求稳每致贻误,顾全反觉掣肘”之旨,意思是说用药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要片面求稳,在关键时刻,须审证求因,针对性地用药,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家有病家赠送给他的“愿为民医,不作良相”的扁额。着有《巢渭芳医话》,是他一生诊疾治病的经验总结。除授徒雷周绪、贡肇基等人都有成就外,其儿子巢少芳(1896-1950)、孙巢念祖(1918-1991)、孙女巢文瑾(1914-1984)、曾孙巢重庆(1944-1995),均继承家业,亦很有声望,为武进和孟河当地名医。孟河四家唯有巢渭芳前后四代均在孟河行医。
     3、巢家传人:巢家是巢崇山、巢渭芳2人,最为著名,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崇山之弟子有贝颂美、陶佐卿、汪剑秋、刘俊丞、黄晓和。巢渭芳弟子有陶鼎、雷周绪(1908-1986)、贡肇基(1911-1989)、贡承度(1941-)、朱彦彬(1918-1990),巢念祖再传巢家弟子在孟河当地主要有巢重庆、周定华、程云良、巢益成等人。
     四、民国名医:丁甘仁(1865-1926),孟河人。近代著名中医和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创始人,孟河丁门的开创人。丁甘仁少年时始读医学经典,12岁拜师习医,受益于孟河名医费氏、马派、巢家的医学思想。初行医于孟河,1884年到苏州悬壶,1890年前往上海,经沪上孟河名医巢崇山推荐,于上海任济善堂施诊,又从伤寒学派大家汪莲石先生游。丁甘仁坚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尝谓“学无止境,见闻宜广”,与当时的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同道常相交往,不断吸取各家之长,造诣日深,通晓内、外、咽喉诸科。后来,丁甘仁在福州路创办了自己的诊所,于临床内、外、妇、幼、喉科及疑难杂症无一不精,而在医治外感热病方面更卓有成效,名震大江南北。丁甘仁继承了孟河前辈名医的经验,不拘一格,广摭众长,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融汇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熔经方时方为一炉,创寒温融合辨证体系,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在诊治急性传染病时,丁甘仁结合了孟河马派特色与温病学说,在脉学方面则集经典与费氏脉理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诊脉特色。随着丁甘仁医学特色日臻完善,其医名亦日益增长,中年已驰名海内,成为以内科见长的一代名医。
     1912年上海“中华医药联合会”成立,丁任副会长,上海乃名医荟萃之地,而丁甘仁的业务于当时首屈一指。1916年乃会同沪上同道上海名医夏应堂、谢利恒等集资办学,创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闻风来求学者遍及全国,在沪南、沪北设立两所广益中医院,将西方教学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该学校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的中医界核心,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他门下的学生,佼佼者颇不乏人。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叟、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王慎轩等中医名家,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才生。1921年丁甘仁等发起的“上海中医学会”成立,丁任会长;1922年“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成立,丁任副会长,并创办《中医杂志》。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以大总统名义,赠匾丁甘仁“博施济众”以资嘉勉。民国政府总理唐绍仪1926年在丁甘仁先生逝世后,为甘仁先生像赞:汤汤孟河,群医辈出,谁为拔萃,公其首屈,博施济众,仁心仁术,沪之名医,世之生佛。
     1、丁门名医:丁氏家世,祖上早年曾是业儒、耕商的殷实之家,齐玎公(丁甘仁祖父)后,世居武进通江乡之孟河。丁惠初(丁甘仁父亲)国学学生,乃四品候选道,追赠朝议大夫。咸丰年间,战乱四起,家业毁于兵火,僻居江北之后,资产荡尽,家道中落,渐趋日衰。惠初前配许太恭人无出。继娶李太恭人(甘仁母亲),生子三,长鹤年,次炳裕,再次即甘仁。1878年(光绪四年)丁甘仁12岁,家人遂选数10里外,世代为医的圩塘马家名医年迈的马仲清(绍成)处学习岐黄之术,后师从于族兄丁松溪(费伯雄门人)。从此丁甘仁走上了从医之路,改变了他的命运,开创了孟河丁门世医事业,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1890年年轻的丁甘仁就前往沪上,中年已驰名海内,成为以内科见长的一代名医,“于时沪上中西盈千,丁名最重”。1916年与沪上同道上海名医夏应堂、谢利恒等集资办学,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培养了大批中医。丁甘仁的后代有儿子孟淦、仲英、涵人,孟淦和涵人早故。次子丁仲英(1886-1978)、孙子济万(1903-1963)、济民(1909-1964)、济华(1912-1979)、济南(1913-2000),以及第4代景春、景源(1930-2001)、景孝(1935-)、和君(1942-)、一鄂(1944-)等10余人继承家学,而且大都成名于世。丁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中医。曾主持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原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及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工作,1928年组建上海特别市中医协会(后改名上海市中医师公会),任会长,1935年创办《光华医药杂志》,后去美国从事中医。丁济万,丁甘仁长孙,在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一届学生,其父早亡,丁甘仁怜爱长孙,亲自教他在身边侍诊,耳提面命,精心栽培,早年成名,临诊经验丰富,精于内、外、妇、幼诸科,尤善治伤寒时病,曾任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是新中国前上海中医界的代表人物,1949年移居香港继续行医。担任港九中医公会永远会长。
     2、丁门传人:王慎轩(1900-1984)、秦伯未(1901-1970)、张伯臾(1901-1987)、程门雪(1902-1972)、黄文东(1902-1981)、徐衡之(1903-1968)、章次公(1903-1959)、陈存仁(1908-1990)、高仲山(1910-1986年)、潘澄濂(1910-1993)、沈仲理(1912-2008)、俞慎初(1915-2002)、顾伯华(1916-1993)、黄羡明(1921-2011)、胡建华(1924-2005)、费开扬(1925-),以及著名裘沛然(1916-2013)、陆广薪(1927-2015)2位国医大师等人。
      3、第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
     此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推荐的第2届国医大师候选人中,笔者仅从中国中医药报对候选人介绍,且以自己陋闻知约有10余名与孟河医派丁门有关。
     1、上海“华山医院”沈自尹曾是上海中西汇通派恽铁樵、陆渊雷、姜春华之后的第4代传人(笔者注:陆乃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师。与丁甘仁交谊深厚)
     2、北京中医科学院余瀛鳌于1956年拜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早期毕业生高足秦伯未为师。
     3、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早年师从丁甘仁之长孙丁济万之弟子,外科大家顾伯华(丁济万遵丁甘仁嘱,接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称上海中医学院,“顾”系其院毕业生)。
     4、北京中医医院陈彤云系名医陈树人之女,且师从“丁校”高材生秦伯未。
     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吕仁和师从秦伯未等。
     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朱南孙曾请益于“丁校”高材生程门雪、章次公等。
     7、江苏省中医院徐福松师从丁甘仁之弟子许履和。
     8、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蔡淦早年深受“丁校”高材生秦伯未。
     常州孟河医派四大家族之间,通过通婚、合作和师徒等关系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各派不分门户,互相交流,培育后人,促使孟河医派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华民族的社会之上。孟河医派和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南田画派等其他四大学派并列,成为大名鼎鼎的清代“常州五大学派”,孟河医派学术也由此得以风靡神州。
    孟河四大名医药家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孟河四大医派主要根植于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医沃壤,他们不论在当时有多大社会的压力之下,坚持中华民族传统,坚定继往开来,弘扬中医药﹙学﹚大业,为孟河医派形成了一种特定中医药﹙学﹚流派文化,奠定了载入史册的基础。孟河医派文化的医德医术可以让国人为他们喝彩,他们的骄人业绩可以让民族为之骄傲,他们的医疗医著可以让世人亲眼目睹,孟河四大医派后人与传人,已将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医药﹙学﹚文化精髓传承至世界各地,孟河医派四大名医药家中医药﹙学﹚文化将在世界各地传承流芳百世。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