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大唐达官诗人戴叔伦

时间:2023-12-16 10:55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戴裕生
戴叔伦(732-789),常州金坛人,少时拜常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萧颖士为师,他自小聪慧过人,诚恳敦厚,史称他“诸子百家过目不忘”,为“萧门人之冠”。
     戴叔伦(732-789),常州金坛人,少时拜常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萧颖士为师,他自小聪慧过人,诚恳敦厚,史称他“诸子百家过目不忘”,为“萧门人之冠”。25岁时他离开家乡,进京考取功名后进入仕途。历任户部秘书、监察御使、浙江东阳县令、江西抚州刺史,逝前在广西边境任容州刺史、本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都督容州诸州事。他一生历官十一任,忠心为国为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新唐书本传》说他:“绥徕夷落、威名流闻、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治称最。”《唐才子传》说他:“政议龚黄,民乐所治,园扉寂然,鞠为茂草。威名益振、治亦清明、仁恕多方,所至称最。”都把他的官德和人品推到了极致。
     据唐代刑部尚书、太常博士权德舆为他写的墓志铭记载,戴叔伦在相国刘晏主管的转运府负责赋税盐铁转运事务时,有次他率兵丁从四川涪洲押运钱粮走到南荆,遇到叛将杨琳带兵劫持钱粮,对他说“归我金币,可以缓死”,戴公临危不惧,谓之曰“身可杀,财不可夺”。并义正词严规劝暴叛改邪归正,“其词语强于师旅。暴卒知感,乞盟於公,”弃暗投明,归顺了朝廷。事后刘晏将此事上报朝廷,唐德宗皇帝召见叔伦要重赏于他时,而他却“推功于府,不伐其劳,时谈翁然,勇让其举”。把功劳推给了转运府。
     建中元祀正月,刘晏被奸臣陷害被杀,戴叔伦被株连贬为东阳县令。当时的东阳在多方的农民起义和朝廷的反复镇压中,“群盗蜂轶,连陷县邑”,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朝中无人肯去当县令。但戴叔伦为了解救百姓苦难,毫不气馁、退缩。他到任伊始就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东阳县志》记载“公行之以简,与之以信,缓其赋,使其人舒;平其疫,使其人勤”他理政周全。措施得力,先减赋税、平劳役、惠政于民,吸引外出农民回乡。再抑强豪、平盗贼、通商旅、兴水利、劝农桑、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经过三年休养生息,使东阳能“室有箱而知积,岁无云而有秋,人怀日出之谣,犬无夜吠之惊”。使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上交国家的赋税为浙江之最。
     戴叔伦因治理东阳政绩卓越,声誉鹊起,惊动朝野。三年任职期满后,被朝廷上调到江西观察使,皇族成员李皋幕下任职。他离任时,东阳百姓扶老携幼出城相送,场景十分感人。他离任后,东阳人民为纪念他的德政,特刻“唐东阳令戴公去思碑”,立于孔庙内,与孔子一样受百姓顶礼膜拜,此碑一直到“文革”时孔庙拆除才被毁。
     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朱沘在长安叛乱称帝,唐德宗皇帝避难驾幸到陕西奉天,由于藩镇割据,朝供皆断,唐德宗皇室衣食窘困,只好向南昌的曹王李皋求助,李皋接旨后心急如焚,可是派谁押送贡品去奉天却成了难题,因为南昌到奉天不仅远隔万水千山,而且沿途叛军烽起,险阻重重,艰苦卓绝。面对此情,戴叔伦挺身而出道:“皇上有难,我当刻不容缓!”正是除夕之夜,他当即带领兵丁押送贡品连夜出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危机四伏,已是52岁的戴叔伦,古时已是老人了,他带领兵丁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历经艰辛,终于将贡品押送到奉天,及时解救了皇室之危。
     兴元元年,江西抚州地区大旱,由于少数地主豪强垄断水源,百姓争水灌田,纷争四起。曹王李皋又任命他到抚州任刺史,他上任后即亲自下乡视察民情,了解旱情,征询民意,寻求解决水旱良策,发动民众筹集资金,自己还带头捐出俸禄,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工程,在众多河流上筑坝三十多处,连绵成湖五、六十里,形成一个千金陂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据抚州古县志载:“后人志其功德,因名戴湖,犹之萧寺,苏堤,皆不忘其所始耳”戴湖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贞元四年,抚州为戴叔伦立‘戴叔伦遗爱碑’载其治抚之美政”。千金陂戴湖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灌溉作用,2019年该工程还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戴叔伦还制定和推行“均水法”,按照田亩的大小远近,平均分配需水量,限制地主豪强霸占水源,使广大农民得到了便利实惠,发展了农业生产,但为此削减了少数权豪的特权,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以致遭到地方豪强奸佞勾结朝中恶势力的诬陷加害,说他贪污公款,戴叔伦被蒙冤下狱。由于抚州百姓自发联名申诉,奔走呼号,惊动了朝廷,皇上派大员前往抚州重新调查和审理戴叔伦的“贪污案”。经大员们仔细查遍衙门账册案宗及他的家产,竟然查出了一个大清官。戴叔伦非但没有贪污一分一厘,反倒将自己的俸禄时常捐赠给兴修水利和接济贫困百姓。他的家中除了几堆书籍、诗稿外,几乎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甚至有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常常闹到“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因此他的冤案很快得到了平反昭雪。德宗皇帝还“玺书褒异,就加金紫”,褒美他为“清明仁恕贤仕”,赐授三品官员的金紫服,并敕封他“谯县开国男”爵位,嘉誉“朝散大夫”。给予他很高的奖励和荣誉。
     贞元四年(788年),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社会动荡,急需朝廷派重臣治理。此时戴叔伦已56岁,正准备告老还乡,整理诗文,安度晚年。但“朝廷知其才可整众,道可怀远”“吏干出众,民乐所治”。德宗皇帝诏书起用,任命他为容州刺史充本管经略使,外兼御史中丞,都督容州治下13城。经略使是唐代为边疆地区设置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边疆重臣,官阶为从一品或正二品。
     此时戴叔伦经多年的羁官生涯加上几遭挫折,已经体弱多病,但他想到国家有难,百姓受苦,朝廷重托,还是毅然领旨,扶病远征就任。到达容州后,他不顾鞍马劳顿,马上四出察访民情,安抚百姓,千方百计维护边疆各民族的和谐,受到当地民众的信赖和拥戴。由于他勤政为民,清政廉洁广受百姓称颂。贞元五年春,德宗皇帝为向边疆重臣戴叔伦表达君臣一心治理国家,共同促进民族和谐的愿望,特设置了“中和节”,为此大宴群臣,还在宴会上特赋“中和节诗”一首,并派专人快马赐给千里之外的戴叔伦予以褒奖。
     己巳年六月,戴叔伦因年老体衰,劳累过度,不幸遭疾,在归乡途中于南海清远县去世。未能像德宗皇帝的诗中所期盼的“君臣永始终,方与天地长”,而是践行了2019年,我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我国十大爱国古诗名句中戴叔伦的诗“塞上曲”中两句诗那样:“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而未能活着回到家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戴叔伦不仅以政绩卓著誉满朝野,更以诗歌创作见称于世,他“素有诗名”,“早已词艺振嘉闻”。被誉为唐代“诗伯”。其诗作虽已散失多数,但《全唐诗》仍录其诗二卷300余首,历代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种诗集大都录有他的诗作。其诗多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揭露当时社会矛盾,爱国忧民的题材见长,愤懑抒怀,真挚感人。
     唐诗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树奇葩,代表着我国诗歌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上都永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的诗人也人才济济,现有记载的诗人就多达2000多人。诗人大多才学过人,都希望以己之才挤身仕途,但往往许多诗人都是“善为诗而官不达”或“有学士才,非宰臣器”。真如《唐才子传》评说当代的诗仙和诗圣的李白和杜甫:“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惜乎奇才并屈,徒列空言”。并且有些唐朝诗人相比戴叔伦,同样是面对国家动荡,叛军造反。在安史之乱时,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有的被叛军所俘虏后迫于淫威变节投降,有的还为叛贼高唱赞歌。有的委身叛逆,当了“伪政府”官员,叛乱平定之后,这些诗人都受到朝廷严厉的惩处。真正能够成为达官名臣,政绩卓著者则寥寥无几,并不多见。 文/戴裕生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