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老骥伏枥 志在组统—市委台办退休老干部陈建新

时间:2025-01-16 15:17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陈士行 程协润
有一位年过九旬、有着70年党龄的老同志、在建党10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他荣获了由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的纪念章。他就是市委台办首任副主任陈建新。
     在常州有一位年过九旬、有着70年党龄的老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他荣获了由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的纪念章。他就是市委台办首任副主任——陈建新。
 
一、忆家乡情深似海  国仇家恨永不忘 
 
     陈建新,男,1933年4月生,原籍武进县魏村马庄湾村后湾。家境不错当年可以说是一个富裕人家,有着10多亩的土地、有一爿小木行与2间半平房和磨房。
     陈建新的父亲陈祥大(福祥),青年时学过道士。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他信奉“三民主义”,曾担任过武进县魏村镇的原镇长。当时,他们一家4口住在魏村镇的镇上,还开了一爿小木行。祖父母及叔叔姑姑则住在村上。全家人生活舒适安定,其乐融融。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常州也遭到沦陷。陈祥大被迫出逃到大西北。1939年,因他思念亲人,想念家乡,当年秋天,就转道重庆、香港、上海等地潜回了家乡。当晚即被汉奸告发而遭逮捕,后来,被日本鬼子秘密杀害,尸骨未见。那时陈建新才6岁。
二、进入常州当学徒  显现才华展人生
 
     1947年4月,时年15岁的陈建新在亲朋好友的帮助和介绍下,他一个人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了常州城里当学徒。一个农村孩子能到常州来当学徒,意味着今后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生活,家乡人对此羡慕不已。
     据陈建新后来回忆说,来常后,他先在常州震泰木行当了一名学徒,震泰木行位于市西直街卧龙桥畔,当年是常州市规模较大的一家木行,租赁前后三进,共有10多间房屋,30多位员工。后来因震泰木行经营不善,他到木行当了2年的员工,木行就倒闭了。陈建新就转到常州正信木行继续学徒。在学徒期间,陈建新每天清晨起来,首先是清理痰盂、然后揩台抹凳、打扫10多间房屋的卫生,晚上还得去学习一些业务知识。3年过后在他满师的同时,木行新招了10多位学徒,于是,陈建新被提携负责业务工作。半年后,木行老板认为他业务日趋成熟,业务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珠算也是一流,尤其是过去的16两制的“斤求两、两求斤”的口诀也运用自如,就决定派他出去做记码员,并与一些外地客商打起了交道。

三、告别过去木行业  踏上纺织工业路
 
     在常州解放后的1952年,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由于,当时的“木行业”规模较大,全市有木行100多家,于是,常州工作组把木行列入“五反”运动的重点对象。工作组进入木行后,经过一段时间考察。由于,陈建新工作积极,被工作组评为“五反”运动积极分子,还被批准“火线入团”。“五反”运动后,政府宣布木材归国有经营,不准私营,常州市100多家木行进行转行或歇业,大部分木行联合转制到常州砖瓦厂。
     常州正信木行则转制到常州恒源布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前身)。当时纺织厂缺乏资金,可木行不缺资金,双方一谈即合。原木行的4个有股份的人,分别担任了副厂长,其余人员根据各人特长统一安排。当时陈建新还年轻,无一技之长,他们几个师兄弟选择了机修工种,学一门技术。陈建新还在青年团工作,利用黑板报、监督窗、上团课等形式,表扬先进,批评不良,把青年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久,厂党支部通知陈建新脱产担任厂团支部书记(企业中层干部)。1954年,恒源布厂党支部批准陈建新加入中共产党。
     陈建新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平时写点“豆腐干”文章,但在当时的纺织厂也算是一名有文化的“秀才”了。厂里工校还聘请他做扫盲老师,利用“祁建华识字法”教厂里大多数文盲女工识字、读报等学习文化。正当他在厂里干得颇有成效时,突然接到纺织工业局党委的通知,要调他去《常州工人报》当记者。

四、参加社交又“三同”  文革下放到干校
 
     1960年,由于我国遭遇3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常州工人报》的报社也被精简,于是有的记者、编辑被调至基层,有到下放到农村。陈建新则被调至常州郊区工作,先后在丁堰、芳渚公社担任党委秘书。1964年,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丁堰公社作为郊区社教的试点乡,陈建新被调至郊区社教运动办公室当秘书。上级强调工作队要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陈建新和秘书班子的成员“三同”了。据陈建新的回忆,社交活动中,因为,丁堰公社没有发现重大问题,则对“地富反坏”进行了一般的批评教育,对贫下中农进行阶级教育,组织苦大仇深的贫农在大会上忆苦思甜,教育大家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狠,翻身全靠共产党。同时,也对大队干部作了思想教育。后来,陈建新又派到郊区长田公社新新大队担任了工作组长。
     社教运动结束后,陈建新则被《常州日报》社调回任副刊组副组长。不久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报社属重点对象,解放军27军进行了军管。陈建新和报社、电台及原民丰厂参加“清队”的人员被调至宜兴林场的常州“五七”干校,继续“斗批改”。
     1969年6月,市里从“五七”干校抽调了一批同志回常工作。陈建新被抽调到市纺织局“革委会”当秘书。1973年,陈建新调至市委宣传部工作。

五、热心对台工作  促进祖国统一
 
      1979年1月,市委成立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陈建新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委宣传部代管。当时的对台办条件很艰苦,只有陈建新一人,一间房子、一张办公台,被戏称为“台独”,但凡对台办有活动,宣传部都派人来帮忙,陈建新就不感到孤独了。涉及有关重点事宜,均有宣传部领导出面协调解决。由于人手少,后经市委对台领导小组讨论协调,办公室陆续调来三、四个人。陈建新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对台方针政策宣传;调研去台人员、台胞、台属情况;最重要的是落对台政策。“文革”期间,广大台胞台属大多数受到了冲击,工作阻力巨大。此时,中共中央顺应形势,直接下拨落实政策经费,常州拨到了七、八万元,存放在市财政局专款专用。后来,这笔资金解决了工作上的许多疑难问题。
     据陈建新的回忆,市对台办在全市各局、各系统组织人事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市台情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至1981年,基本摸清了当时全市台湾同胞、去台人员和台属,另有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情况,为开展对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常州市台湾同胞联合会和常州市台属联谊会先后成立。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省委对此也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了会议,要求各市成立台湾同胞接待站。于是,市对台办又增加6名编制,购了一辆面包车,同时拨了一笔接待经费。陈建新说,此时的市对台办是“鸟枪换炮,兵强马壮了”。
     1988年至1989年是台胞探亲高峰期,陈建新带领全办人员把主要精力和人力都放在接待台胞工作上。他先后接待台胞1422人次,并为183位台胞寻到了亲人,并与许多重点台胞台属建立了良好关系。
      陈建新在接待台湾同胞期间,看到父子相拥、母女团圆、夫妻团聚等场景,深深感动。他满怀深情地即兴作了一首诗:
寄深情
两岸同胞一家亲,血脉相连根连根。
千魔万障挡不住,东海龙王何所惧。
劈波斩浪奔回乡,三跪高堂泪千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发霜。
祖国建设日日新,家乡面貌换新装。
村村户户高楼房,笑问我家在何方。
     1990年,陈建新调任常州市政协祖国统一、对外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副处级)。工作4年后至1994年4月正式退休了。
     退休后的陈建新退而不休,初心不改,使命不忘,仍然十分关心对台工作,志在祖国统一。2020年,陈建新把他的主要经历编写成一本书——《自得其乐》。文/陈士行 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