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树生(1890—1973),出生于清末,常州孟河古城内西门人(现孟河镇孟城村),他曾担任孟河镇商会的副会长、孟河中学的校董和孟河医院的院东。年轻时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孟河古城内开办了惠通百货店与旅馆二家店。在他一生中遵循丁氏家训,一直为当地老百姓做善事和好事,深受孟河古城里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他是民国时期孟河街上一位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资深乡贤。
一、心系祖国,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
丁树生在孟河中街的家中,开设了一家惠通百货店与一家旅馆,小百货店是方便孟河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旅馆主要是给来孟河寻找四大名医看病的人和南来北往的客商住宿。同时,也为我地下党提供了接头,联络,传递情报,隐藏身份和住宿的地方了。
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管文蔚(1904—1993)(管文蔚回忆录,第四章,迎接抗日高潮,第255—258页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抗战时期管文蔚曾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期间,经常来孟河指挥地下党进行抗日斗争的工作,他就常常隐藏在丁树生开办的旅馆里,为此,丁树生和管文蔚等地下共产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管文蔚当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副省长后,年年与丁树生有着书信的往来,当年,管文蔚还特地邀请丁树生和丁根泉(丁树生的第4个儿子)到省政府作客,他们父子俩人都在南京高兴地参加了管文蔚为他们举行的宴请。后来,管文蔚从副省长岗位上离休后,就长住在镇江市四摆渡处,他又邀请丁树生去镇江相聚和作客,因当年丁树生年事已高,所以没有能成行。江南新四军(茅山地区)抗日指挥部陈毅司令员领导下的得力干将之一丁兆甲(孟河人),曾经常往来于江南与江北,并在江南秘密的与地下党接头,常常在丁树生的旅馆中交换情报,这些情况在丁兆甲的回忆录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二、心想群众,关心民众的疾苦
丁树生当年在家里百货开店,经济条件在当地算是好的一个,但他没有为富不仁,并没有忘记当地的贫困人家,经常为地方上贫困人家着想。如每到大年三十夜,丁树生就与店里的伙计就背着米袋到西门那些没有钱过年的穷困人家,每户一至二升大米无偿给他们烧饭敬供祖宗,(每年多要赠送好几斗大米),另外,还赠与1—2元铜钱,让这些贫困人家,能买条鱼斩斤肉好过年。为此,当地老百姓称丁树生是“丁惠通”“丁大善人”与“大好人”。
当年只要孟河街上谁家有大病大难,丁树生都会出钱出力相帮,在众多的帮助对象中就有像华罗庚(他是孟河的外甥),在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后,因没有钱去上学,丁树生就资助了他一笔学费,才得以顺利上学。解放后巢炳玉也因考取南京军校,没有钱也是丁树生岀钱给他上的学。只要孟河街上有修桥补路的事,丁树生既是倡导者也是参与者,更是资助者,他出粮、出钱、出力帮助从不缺席。同样,只要是孟河古城内修桥补路的,还有修缮孟河戏院与医院等公益事情,都有丁树生出钱出力的一份。
当时,每到夏天大雨后,古城内井水都发浑不能饮用了,那时丁树生就自己出钱买了几十斤明矾往孟河古城内的每口水井里投放,让大家能吃到清洁与干净的井水。特别是每到过年蒸馒头时,在那几天的时间里正是用水的高峰,丁树生就隔天朝水井里投放一些明矾,明矾投放一般都是晚上进行,等沉淀一夜后,早上就能让大家吃到洁净的井水了。这一善事与好事,等到丁树生晚年时他实在走不动了,就叫他的孙辈们去做,丁树生就这样一直坚持做了十多年。
孟河镇在解放以前街上是没有邮政局的,丁树生就利用开在街面上百货店的方便环境,与常州邮政局建立了信件及包裹的投递点,凡从全国各地邮寄来给孟河街上人的信件与包裹,都可以直接送到丁树生的惠通百货店里,然后,丁树生不怕自己麻烦,坚持着再想办法逐一通知(单个)收件人,再来惠通百货店取回信件和包裹,这种信息传递完全是凭着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这种义务性的信件与包裹投递工作,实实在在的事情,丁树生办得越来越好,深受孟河群众的欢迎。
后来,这种义务性的信件与包裹投递工作,就慢慢地幅射与延伸到了孟河下摊的各个自然村,直至丹阳县的高桥、新桥、界牌等地,(因为这些地方的人,都喜欢到孟河街上来买东西)。丁树生义务性接受与投递信件与包裹的工作,一直干到孟河街上正式设立了邮政局为止。
孟河优秀的资深乡贤丁树生,这种为当地老百姓着想办好事,在当地官府一时也办不了的情况下,而丁树生就能利惠通百货店的便利环境,却把他办成了,而且办得很好。这种想群众所想办好事的做法,深受地方群众的爱戴和当地官府的肯定。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善良人和优秀高尚的乡贤精神,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